
一、转换的转换方式概览
有六种类型的转换:成本法转权益法、成本法转公计量、权益法转成本法、权益法转公计量、公计量转成本法以及公计量转权益法。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均按照公允价值进行核算。
二、会计处理流程详解
1. 成本法至权益法核算调整
当从成本法核算转为权益法核算时,母公司需将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变动金额反映在自身的账目上。由于之前在成本法下,这些数据仅在合并报表中体现,因此现在需要进行追溯调整,将子公司的各项金额反映在母公司的账上。
调整步骤如下:
A. 调整记录的金额,对于跨年的营业外收入,需变更记录方式,使用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科目。
B. 对于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由于它们是所有者权益表项目,非利润表项目,因此无需更换记录方式。
C. 对于涉及净利润的调整,需区分不同时间段,并相应使用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科目,或投资收益科目。
2. 成本法转公计量的处理
此情形可视为将成本法下的长投视为已售出,再以部分资金购买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3. 权益法转成本法的具体操作
在非同一控制下,权益法核算转为成本法核算主要是长期股权投资的科目结转。两者本质上属于同一集团内的成员,因此在结转时,原权益法核算下的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不作结转。
而在同一控制下,长投的转换需遵循特定规则,转换日的金融资产或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与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之和作为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成本,差额则计入相关公积,不涉及损益。
4. 权益法转公计量的会计处理
此情形需将权益法长投视为已售出,再按公允价值购买其他金融资产或权益工具投资。与原权益法核算相关的贷方项目,如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需全部结转入投资收益。
5. 公计量转成本法的操作指南
非同一控制下,公计量转成本法时,需以转换日的金融资产或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与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成本。其他综合收益小尾巴在转换时需结转。而在同一控制下,遵循特定规则,差额计公积,不涉及损益。
6. 公计量转权益法的会计操作
公计量转权益法时,需对相关差额计投资收益或其他综合收益。在转换过程中,所有相关贷方项目均需进行结转。
三、持股比例变动的会计处理
1. 成本法核算持股比例下降
当原以成本法核算的股权因其他股东增资导致持股比例下降时,需重新按公允价值计算投资成本,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并对剩余股权进行追溯调整,按权益法进行核算。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并进行相应的投资收益计算。
2. 权益法核算持股比例变动
若原本就是以权益法进行核算,因其他股东增资导致持股比例变动时,重新按公允价值计算投资成本,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属于权益易。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进行相应处理。
3. 初始投资亏损及持股比例下降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