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力电池行业的生存挑战与机遇
随着动力电池报废潮的来临,正面临着建立完善回收网络的紧迫任务。
在短短一个月内,两家动力电池企业的境遇犹如冰火两重天,凸显了行业的起伏波动。
与此宁德时代却在6月11日成功上市,市值一度超过1600。这反映了动力电池行业的繁荣背后,实则隐藏着激烈的竞争。
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指出,动力电池配套企业数量已从2015年的约150家减少至2017年的约100家,表明行业洗牌严重。这背后出的是上游原材料价格、补贴退坡等多重问题,使得动力电池企业的生存愈发艰难。
对于上游原材料如锂、钴等价格的飙升,陈清泰表示,这是由于上游资源开发技术瓶颈导致自产率偏低,供给收紧,进而导致整个产业链成本压力上升。新能源车补贴的退坡也给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市场两端,高端优质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能订货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分析称,尽管动力电池产能庞大,但存在投资虚化的问题,即大量投资集中在一些低端领域,易产生无竞争力的产能。
更为关键的是,电池回收利用技术和体系建设仍不完善。电池预计,2018年理论退役动力电池量已达5.14Gwh,而面对报废潮的到来,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回收网络。回收利用技术不成熟、收购网络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健全、支持不到位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挑战中亦有机遇。正在引导企业探索形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创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北汽鹏龙与格林美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工信部也在积极调研江浙等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体而言,动力电池行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期。在面对种种挑战的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加强技术研发等措施,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需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勇于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之路虽充满挑战,但亦不乏机遇。动力电池行业的明天,将由我们共同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