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情应对处置的认知误区
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任何事物都有可能遇到可治愈的疾病和可消解的灾难。
尽管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舆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积累了丰富的舆情监控、研判、预警、应对、处置经验,但不得不说,在舆情处理方面仍存在一些盲点和不足。
部分单位对舆情的重视程度尚显不足。对于尚在萌芽期的舆情事件或认为影响较小的舆情,他们可能会采取一种消极的“鸵鸟策略”,认为只需等待一段时间,舆情就会自然消退。
他们的专业能力却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舆情局面。涉事主体单位在面对舆情时,往往缺乏一套系统性的应对策略和专业的信息发布渠道。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撰写回应内容,也不重视回应的方法和技巧。而互联网的传播速度极快,若不懂得把握回应的时机,小事件可能会演变成大舆情,小损失可能变成大代价。
部分单位在应对舆情时仍采用过时的方法和手段。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今天,他们仍试图用传统的危机公关手段来“侥幸过关”。如果用现代的新媒体传播来比喻为“飞机大炮”,那么传统手段就如同“小米加”。使用、、打官腔等战术不仅无法正确引导舆情,还可能使舆情事件进一步失控。
尽管许多舆情客体每年都会投入预算采购舆情专业监控系统,但这些系统的应用并不完善。它们的作用仅限于前端信息采集与研判预警,而缺乏完整的舆情工作全链条生态体系。如果预警后的应对处置、负面修复与效果运用等工作没有专业人员负责,那么在真正面对舆情事件时,这些单位仍可能处于被动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