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放开后的防疫,各大城市及村落的新冠感染者激增。尽管每个人的症状不尽相同,但大多数人在感染后都存在发烧的情况,表现出忽冷忽热的感觉。也不乏有少数人并未出现,而只出现头晕、渴求饮水的情况。
在这一中,有人是高烧,烧至38.5°C以上;有人则是低烧,体温维持在37.5°C左右徘徊;更有甚者,病情反复发作,好不容易退烧后数小时或一两天又再度。
那么,究竟是高烧更为危险,还是低烧更为令人担忧呢?其实,我们不能仅凭体高低来判断病情的严重性。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发烧的原因可能多样,既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感染,也可能由其他病原体引起。尤其是在冬季,普通感冒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
在近期接诊的一名年轻患者中,他因腰疼和髋关节活动受限而就诊。他描述了在夜间驾车后出现忽冷忽热、发寒战、全身冒冷汗的症状,起初以为是感染了新冠病毒。经过进一步检查和资料分析,发现他的并非感染性因素导致,而是与脊柱结核有关。
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引发的发烧,每个人的表现都是独特的。高烧或低烧的发生与病毒强度、个体免疫力以及日常注意事项密切相关。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发高烧可能更加危险,但实际上,医院里的重症患者中,有不少人的体温并不高。
我们不能单纯以体温高低来衡量新冠感染的严重性。即使没有发烧,也不能认为病情就一定较轻。有些患者在感染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如前述的老年人病例,没有发烧和其他症状,但后来被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而对于年轻人来说,高烧可能是免疫系统与病毒激烈的表现之一。
在感染病毒后,免疫系统会与病毒进行抗争,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炎性反应、发烧、全身酸痛等症状。有些人在退烧后可能会因为疏忽而再次受凉或因保暖不当导致病情反复。即使在退烧后,仍需注意休息、保暖和补充能量。
为了准确应对,建议有症状时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以确认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对于年轻人高烧的情况,可适当使用退烧并注意物理降温;而对于低烧或老年人患者则需密切观察其他症状并采取相应措施。
特别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即使低烧也需格外关注若出现潜在病毒感染的迹象应及时就医以免引发重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