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禀赋效应的生活例子

禀赋效应的生活例子

衣柜里堆满了衣物,尽管未来可能不会再穿,但你总是舍不得扔掉!在闲鱼上挂个保温杯,别人觉得价格高昂,而你却坚信“它值得”。其实并不是这些东西的价格标签有多么重要,而是你的大脑在引导你的判断。背后所涉及的心理学因素,就是著名的“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是行为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或的价值。相比于未拥有时的购买价格,卖家在出售时往往会要求更高的价格。简而言之,人们常常高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

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随机分配咖啡杯给参与者,未获得杯子的人需要购买,而拥有者则标价出售。结果发现,卖家所要求的价格远高于买家的出价。这就是著名的咖啡杯实验,它验证了禀赋效应的存在。

很多家庭中的老人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们可能看不上的一些旧物件,如钟表,在父母眼中却是家中的传,他们甚至不愿意让我们触碰。这种现象与人类的心理密切相关,涉及到心理所有权和损失厌恶的概念。

心理所有权指的是一旦拥有某个物品,我们就会对它产生情感依恋,自动触发“这是我的”的心理。这种心理进而会引发人类内心深处的损失厌恶感。损失厌恶源自人类从物资匮乏时代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对已有资源有着极强的保护欲望。放弃已有物品甚至意味着放弃生命,因此损失带来的心理冲击需要更高的补偿才能平衡。

抖音上的北大满哥曾举过一个例子:孩子在暑假开始时默认整个假期的时间属于自己,但如果父母突然安排补习班,孩子会非常抵触。如果在假期前提前告知孩子假期的安排,孩子往往能够接受。这是因为父母巧妙地利用了孩子的禀赋效应,提前调整了他们对假期的期望。

在消费场景下,禀赋效应的威力尤为明显。闲鱼上的卖家往往因为过高估计自己物品的价值而标价过高,导致东西无人问津。相反,商场里的尝鲜活动如试吃、试穿等却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销量。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心理所有权的特点,让消费者在无形之中接受产品。

在职场中,禀赋效应也可能阻碍的进步。企业在发展中需要不断适应变化,但人会本能地抗拒变化,因为变化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可能的损失。当我们理解了禀赋效应的影响后,就可以更好地避免被其左右。


禀赋效应的生活例子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