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职业具有以下特点

职业具有以下特点

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成长中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展现为对职业的敬重与坚持以及对工作的深深热爱。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纷纷设立通识教育学院,虽然意图通过职业素养课等科目来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但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学习规律的本质。单纯的课程灌输难以让学生真正体验职业角色,导致对职业身份认同不足,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有限。高职的通识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职业特点。

高职通识教育不仅要注重职业技能的提升,更要与职业道德的塑造并行不悖。学生需要建立坚实的职业认同感,进而形成稳定的职业承诺。研究显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承诺是职业道德发展的核心因素。有效的道德教育能帮助学生建构职业认同感,从而深化职业承诺。国际COMET职业能力测评明确指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职业承诺与其职业能力水平密切相关,激发和培育这两点有助于其整体职业能力的提升。

为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承诺,需要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按照从新手到实践专家的成长路径,学生需要在完成各类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渐融入职业的“实践共同体”。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中应设计不同难度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基本的职业认识到深层次的职业认同感。在第一阶段,学生需要完成对职业角色的整体性认识,为建立职业认同感打下基础。随后,通过程序性任务获得初步的工作经验,逐步将职业认识内化为反思性的职业认同感。在后续阶段,特殊任务和无法预测结果的任务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承诺的培育离不开行动导向的教。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责任感,注重学习过程的反馈与评估。常用的行动导向教包括项目教学、引导教学、角色扮演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传授转向协调、辅助和指导。

工学一体化课程被证明有助于建立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承诺,为职业道德的发展奠定基础。这种课程模式遵循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应当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方向。工学一体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获得职业意识,从而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高职院校应拓展通识教育的边界,与企业和社会共同构建具有特色的教育基地。通识教育应与专业课相融合,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进行,以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教育。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工作过程,获得深刻的职业意识,从根本上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具有以下特点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