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端午节50字小短文

端午节50字小短文

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等,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佳节之一。

端午的“端”字,在古汉语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端午”即意为初五,是古人习惯把五月前几天以端来称呼的日子。

《说文解字》中解释,“端”为物初生之题,意味着开端、开始。由此,端午便是开端、开始的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节源于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在仲夏端午这一天,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因此端午节是集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在民俗领域,端午节的习俗却早已有之,如赛龙舟祭祀之俗。只是在后期的发展中,中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因被流放到江滨而怀石自沉汨罗江。传说他在五月五日跳江自尽,因此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流传下来的习俗很多,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香袋、栓五色丝线等。其中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而划龙舟纪念之。而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包粽子以表纪念。佩香囊则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也用于点缀装饰。端午节时,人们还会在手腕、脚腕上拴五色丝线,以禳毒气。插艾和菖蒲、点雄黄酒、挂钟馗像等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


端午节50字小短文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