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一提起端午节,大家都满心欢喜。因为节假日的来临意味着可以放松身心,尽情享受欢乐时光。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古时候的端午节其实是一个悲壮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并不互祝快乐,而是更多地互道“端午安康”。端午节的别称繁多,如端五、重五、端阳等,那么究竟为什么称之为端午?端午节的别称又有哪些呢?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端午节之名的由来
据闻一多的研究,端午节的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苏州,是为了纪念在此日被投伍子胥。这一传统已经历了2500年的历史。端午节被称为“端五”或“重五”,其中的“端”字表示开头或起初的意思。而“五”则代表了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午月”在古人纪年的天干地支中代表第五个月份,而午时则是阳气最强烈的时刻,因此端午又被称作“端阳”。至于别称如“重午节”,则是因五月五日两个“五”字重合而得名。
端午节的别称及其含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时节登高顺阳,五月初五正是这一天的好日子,故称之为端阳节。
女儿节: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提到,五月五日这一天是女儿的节日,出嫁的女儿也会回家探望。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阳气极重,这一天被称为天中节。
端礼节:湘南地区有夏日来临之时在门上挂艾叶的习俗,认为这样可以驱走疾病,平安度过夏季。还有浴兰节、解粽节等与端午习俗相关的节日名称。
端午节的风俗习俗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隆重的习俗之一,传说起源于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划船竞相追逐,以划龙舟的方式纪念屈原的离世。还有挂艾草、吃粽子等习俗。艾草的特殊香味被用来驱邪、防蚊、辟邪。食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除此之外,还有沐兰汤、涂雄黄等习俗。沐兰汤是古代的一种洗浴习俗,用香草煎水沐浴以驱邪除病。涂雄黄则是一种驱邪避毒的方式,在小儿额头涂抹雄黄酒以驱避毒虫。而在城市中,一些传统的习俗如躲端午等已经较为罕见。躲端午是指将已嫁之女接回家中度过节日,因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需要避忌一些事物。最后要说的是避的习俗,在古人心目中端午节是毒日恶日需要防范毒虫咬伤人所以要采取各种方式以求平安。这就是端午节丰富多彩的风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