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欲是什么意思_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全诗意思

2024-12-2200:26:16百科知识15

晚唐时期,大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家喻户晓,曾于1990年被香港文化机构评选为“十佳唐诗”的第二名。对于这首诗的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此诗并非杜牧所作,甚至非唐朝的产物,更似宋朝的诗风。追溯其源头,最早可见于南宋末年的《锦绣万花谷》。

《清明》——唐·杜牧

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两句,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的雨景与行人心情之沉重。接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两句,又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旅途中的一份悠闲与期望。

部分批评者对这首诗的创作水平提出质疑。明代大诗人、诗评家谢榛便认为此诗“气格不高”,且废话过多、过于啰嗦。他认为诗歌应当有建安风骨般的气韵,给人一种洒脱豪迈的感觉。

关于诗句的遣词用字,也引起了争议。比如第一句的“清明”二字,在标题已明确为“清明”的情况下重复使用,似乎有些画蛇添足。绝句仅有28个字,这样看来确实有些浪费。同样的,第二句中的“路上”与“行人”已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有学者提出,《清明》这首诗最早见于挂名刘克庄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但并非刘克庄所作,而是南宋福建书商的作品。后来被收进谢枋得的《重订千家诗》中,并因其流传甚广而广受喜爱。

从诗风来看,《清明》并不完全符合杜牧的一贯风格,反而更接近白居易的作品。谢榛认为其“气格不高”,但这也反映了不同人对诗歌审美标准的差异。

在明代,文人对于诗歌的写作方法和行文风格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对于行文重复杂沓的容忍度极低,因此对《清明》等诗的改动并不鲜见。这些改动往往难以得到后世读者的认可。

谢榛等诗人以“气格”为标准评判诗歌优劣,认为好诗应具备宏大的格局和气象。《清明》所表现的只是个人的小情感和小烦恼,这在谢榛看来显然是不足道的。

对于诗歌中可能存在的用语重复、叠床架屋等问题,在不同文学体裁和时代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在民歌和《诗经》中,这些问题或许并不被视为问题。

《清明》这首诗并非完美无瑕,但它却是民间广为传颂的经典之作。人们对于它的评价往往基于各自的审美标准和情感体验。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每一种对诗歌的解读和改编。

毕竟,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其多样性和包容性。它允许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欣赏同一首作品。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