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警钟:一包零食里的“隐形杀手”
2016年的夏天,厦门的一位母亲未曾想到,一包零食中的小物品在短短20分钟内夺去了她8岁儿子的右眼。那天下午,孩子边吃零食边看动画片,突然一声惨叫,孩子捂着眼睛满地打滚。魁祸首,竟是零食袋里的干燥剂。
干燥剂遇水,其威力不可小觑。有人实验过,把生石灰干燥剂倒进矿泉水瓶,加水后不到一分钟,瓶盖就能被炸飞数米远。这种常见的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是氧化钙,一旦遇到水,就会像烧开的锅炉一样剧烈反应,生成强腐蚀性的氢氧化钙,同时释放大量热量。若装在饮料瓶里,密闭空间会让热量和气体瞬间膨胀,直接炸开瓶子。的碱性液体温度极高,溅到皮肤上会立刻灼伤,若是喷进眼睛,会“烧烂”角膜,几分钟内就可能导致失明。
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干燥剂的危险性。孩子们拿到干燥剂小包,可能会拆开、舔一舔、泡水玩,甚至当“魔术粉”撒着玩,这些看似无害的动作,却可能酿成大祸。为了预防类似的悲剧,家长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拆零食后,第一件事先扔干燥剂;教孩子认识“危险小包”;选择更安全的干燥剂等。
如果不幸发生干燥剂伤害,抢救的关键是与时间赛跑。如干燥剂进入眼睛,要立刻用干净的水冲洗至少30分钟,边冲边让孩子转动眼球,把残留物冲出来。若皮肤被沾染,要立刻脱掉被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水冲15分钟以上。若孩子误食,应立刻喝牛奶或清水稀释,并尽快送往医院。
除了干燥剂,夏天还有许多其他“隐形杀手”威胁着孩子的安全。比如花露水喷完后要远离火源,传统蚊香燃烧释放的烟雾含毒素,凉席上可能藏有螨虫和细菌……家长们需要时刻警惕这些潜在的危险。
特别对于假期靠老人看孩子的家庭,更要加强安全教育。老人安全意识相对较弱,容易在照顾孩子时出现疏忽,因此需要特别提醒他们注意危险物品的存放。
最好的保护方式是让孩子自己学会避险。家长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看动画科普、奖励机制等方式,以孩子听得懂的方式来进行安全教育。推荐一套适合5-12岁孩子看的安全书籍——《送你安全儿童自救、遇险手册》。这套手册以情景故事的形式生动呈现危险场景,再通过知识问答引导孩子学会预防和应对。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