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诠》首章所言之“常无欲,以探其微妙;常有欲,以观其边际”,为理解老子哲学之关键。
“欲”在此文中象征着意识的觉醒。无欲之境,即为意识未生之前之状态;有欲之境,则是意识已生之后之状态。一旦意识产生,分别心也随之而生;分别心一起,欲望便随之萌发。故而,老子利用有无欲之别,来阐述意识之有无状态。
无欲之态所观见者何?观见者“微妙”也;有欲之态所观见者何?观见者“边际”也。那么,如何解读“微妙”与“边际”之含义呢?依字面解,多被释为“精妙”与“界限”。深入探究后,则发现其背后之含义并非如此简单。
何以言之?无欲与有欲乃两种相反之状态,故两者所观察到之结果亦应为相对且相互关联之现象。“精妙”与“界限”却未能充分表达这种联系。故而,这种传统之解释绝非老子本意。
问题所在何方?根源在于文献的流变差异。
初观“妙”字,在古之帛书版本中,并非今之本经所见之“妙”,而是由目字旁及少字组成之“眇”。《周易》履卦爻辞曾言“眇能视”,即是此字。此字形寓意眼力不足,如视力受损、模糊不清等意。
对于何物使人看不清?《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述及“寂兮寥兮”,其中“寥”即指不明晰。由此可知,“寂兮寥兮”即描述道之本态——一种朦胧不清、如眇之状态。
至于“徼”字,原为传抄过程中之误字或通假字。细观早期版本,如敦煌甲本写作日旁或口旁等不同字形。此字之真正含义,需探究其偏旁之外部分。
去偏旁后,“敫”字由三部分组成:左上方为白字,下方为方字,右方为攵。此字实为白与放之大字组合。白字代表光亮,故此字初义为光亮放出。
“眇”与“敫”形成对比。“眇”代表隐约不明之态,“敫”则代表清晰可见之态。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等感官显露状态,皆可由此二字体现。
由此,我们得以理解“常无欲以探其微妙;常有欲以观其边际”之意。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前,万物处于隐匿状态;而自我意识产生后,则进入显化世界。若要观照天地未分之前之状态,需摒弃自我意识,进入无欲之境;若要观察世间万物呈现之态,则需回归人间,恢复欲念。
此与“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中“始”与“母”之概念相呼应。“始”如眇般模糊,“母”如敫般清晰。而后人对于“此两者”之解释,虽各执一词,但均不离其本意。
关于“玄”字,《说文解字》言其本义为幽远不明。《道德经》中“玄”意指深不可测之态。此深邃之感如同一般无法窥视。而之于宇宙大之前之奇点相呼应,亦如古人所描述本体至万物形成之前之状态。
“常无欲以探其微妙至玄又玄,常有欲以观其边际通幽深”,皆揭示了宇宙万物从隐至显、从无至有之玄奥过程。
众说纷纭之中,其实每一解都接近真理之门隙。此乃老子哲学之魅力所在。(一苇《道德经》解读音频正在各大音频平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