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古人的娱乐生活,与今日丰富多彩的活动相比,显然要显得简单许多。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他们沉浸在读书与写作之中,不同于寻花问柳的公子哥们,他们的娱乐方式更多的是赏景吟诗,孤芳自赏于文学之中。在古时的读书人群中,常常会一起,以国学经典和诗词来切磋才华。而对对联,无疑是众多文娱形式中极受欢迎的一种。
对联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那时的桃符或楹联,因造纸术尚未发明,多在竹简写。桃符其实是一块刻字的木头,悬挂于门两侧,这是对联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纸张逐渐替代了桃符,毛笔也替代了刻刀。到了唐宋时期,对联文化已经盛行,就连著名的大文豪苏轼,也是对联的高手。
明清两代的才子佳人,更是对对联文化情有独钟。有的少女以对联征婚,有的才子以对联戏贵,充满了幽默与趣味。当对联文化走入民间,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世人同乐。要想对出一副好对联并不容易。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能分辨平仄并熟练应用;要掌握语言的词性,如“天”对“地”,这是同一层级的词;一副好的对联要立意高远,言之有物。
说起对联的平仄,其实并不复杂。汉语中每个字都有四个读音,其中一声和二声是平声,三声和四声是仄声。但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用词,这需要丰富的词汇量。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则故事,让人感受到对联文化的魅力。一个村庄里,一对夫妻生活原本其乐融融,但丈夫是一名士兵,经常外出征战。一次战斗中,丈夫不幸阵亡,留下寡妇一人抚养孩子。年底时,面对家徒四壁,寡妇感慨地吟出一个上联:“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这个上联意味着每年都很难过,但也都艰难度过。隔壁的穷秀才听到后,联想到自己的困境,对出了下联:“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这对联恰到好处地呼应了上联,堪称经典妙对。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对联文化的魅力,还撮合了一段姻缘。有的朋友听到这则对联故事后也跃跃欲试。今日话题:如果上联是“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你能对出优秀的下联来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展示才华,一起学习分享。
作者:国学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