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柒斤
腊八过后,心驰神往的脚步愈发向着“回家”的方向迈进。回想起唐代江苏润州(今常州)籍诗人戴叔伦的诗句“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心中不禁为那些古代异地为官、经商之人的回家路途感到“着急”与“担忧”。
此诗背后,是戴叔伦任抚州刺史时,在除夕夜因故“困”于途中,寄寓于石头驿的情景。那时他身处抚州至常州的途中,两地虽仅相距700公里,但地方大员仍无法在春节前与家人团聚。这种沉重的压抑感与无尽的凄苦况味,更突显了他对家和亲人的思念。
古代虽然重视安土重迁的观念,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但因没有飞机、汽车和便捷的通信工具,人们的移动主要依赖双腿或者马车、船只等交通工具。回溯历史,黄帝时期已有道路的修建,“命竖亥通道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出车辆。
商汤的祖先便“服牛乘马”,开启了以畜力为交通运输动力的历史。西周时期,者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交通条件。而到了秦朝,公路交通得到了迅猛发展。秦惠王为打通川陕通道,修筑了著名的“褒斜栈道”。秦始皇统一后,更致力于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的驰道网建设。
汉朝继承秦制,继续扩建延伸交通网络,使得为中心的交通辐射网络得以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国防、外交、商贸等的需要,也是为了促进等人员的流动。为了强化,秦朝实施了郡县一把手“异地为官”的制度。到了唐宋时期,每逢春节,探亲流、商贸流高峰叠加,使得春运变得尤为困难。
即便如此,经商或因避自然灾害的人们仍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回家。而那些外放或外出办事的、经商发财的财主等则选择乘坐轿子、牛车、马车或后来的黄包车等交通工具回家。能在除夕前赶回家与家人团聚,无疑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到了唐朝,商业运输开始实行统一定价,并设置了最低和最高限价,以规范市场秩序。尽管回家过年充满挑战,费时、费钱、费力,且伴随着各种天灾的风险,但仍有人发出对“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样的愿景的渴望。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过年回家团圆的愿望已经能够顺利实现。
无论是古时的艰辛还是如今的便捷,回家的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总是值得的。因为那里有家的温暖,有亲人的期盼,有深深的思念和不变的牵挂。
◎赵柒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