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地表或海洋的温度,都在刷新着历史记录,持续地攀升。
与此大气与海洋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剧了地球的暖化趋势。
据世界气象预测,未来的七年中,2023年将被视为气候变化的关键年份。
拉尼娜现象预计在2024年的夏天更有可能出现,再次引发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
尽管拉尼娜现象是一种自然气候波动,但其频繁出现会使得其影响愈发显著,不利效应会逐渐凸显。
需明确的是,拉尼娜现象并非万能解释,它并不能涵盖导致全球气温下降的所有原因。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这一关键时刻,又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呢?
接下来的七年里,拉尼娜现象预计会再度现身,可能带来更强烈的热带风暴,也可能引起中部地区的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
拉尼娜现象是一种自然气象现象,由热带西太平洋海水的变冷所引发,进而导致全球气下降。
与其相对的姐妹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则是由于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水变暖所引发的全球气温上升。
从历史记录来看,拉尼娜现象自1925年至2017年的93年间生了15次,其中大部分时间间隔较为集中。
然而在2024年夏天,拉尼娜现象将再次受到关注。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格局,如引发南半球的干旱和北半球的洪水,还可能导致寒冷天气的出现。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太平洋地区,而是会影响到全球各地的气候。
例如,拉尼娜现象会导致热带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进而影响热带大气的异常活动,引发洋流和气流的改变。
在我国南部地区,西风带对降水有着重要影响。一旦西风带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该地区出现干旱。
拉尼娜现象还会影响东亚地区的气压变化和降水量,进而对我国农业产生不利影响。
在拉尼娜现象活跃的年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偏低,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是不利的。
若此时再遭遇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拉尼娜现象作为最大的自然气象现象之一,其出现频率主要受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影响。
特别是在1976年和1977年的寒潮和寒流影响下,太平洋温暖海水迅速转为冷水。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拉尼娜现象主要表现为气不断下降。
然而在1979年后,拉尼娜现象的频率有所减少,但并未完全消失。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为何拉尼娜现象又重新出现呢?其作用机制又是怎样的呢?
拉尼娜现象的作用一方面来自于海洋中的热带调制作用,另一方面则与热带大气建立的“风场-海洋”联系有关。
它的影响程度主要受到西南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热带地区海气热量的影响。
这些影响会通过热带调制作用进一步影响到赤道太平洋的海气热量平衡,进而影响大气运动。
东太平洋的海气热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总体而言,太平洋海气对大气的运动有着重要影响。
在正常的气候环境中,太平洋暖池地区的热气会对赤道大气产生干暖影响,导致季风的形成和变化。
这种季风影响不仅限于某地,还会影响到我国的华北地区以及北美地区的干旱情况。
在正常的气候环境下,太平洋暖池的热气还会影响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的低气压形成,进而影响热带地区的季风形成。
但在拉尼娜现象出现时,太平洋暖池地区的热气减少,导致低气压环流减弱,进而影响赤道地区的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