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寓言
昔日,一位农人在广袤的田野间辛勤劳作。一日,意外之声响彻,只见一只兔子仓皇逃窜,不慎撞上了一根树干,最终倒地不起。这农人捡起兔子,欣喜地返回家中,享用了一顿美味的兔肉大餐。
自那以后,他再耕田时便不再如初般勤勉。每天他都会在昔日撞死兔子的那棵大树旁守候,期待着再次有兔子撞上树干。无论风霜雪雨,他始终坚守在那里。他的田地中杂草丛生,而庄稼却日渐荒芜,他却对此毫不关心。
他日复一日地幻想着能够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转眼间,秋去冬来。他人的庄稼已经硕果累累,而他却是颗粒无收。当寒冷的冬天终于来临,农人因无粮可食,最终在田野中饥寒交迫地离世。
这则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收获总是伴随着付出。那个不喜劳作的农人再也没能遇见撞死的兔子,而他的田地也因他的疏忽而变得荒芜。显然,无论我们追求何种目标,都离不开辛勤的付出。
如今,在众多的家庭中,孩子往往被视作家长的掌上明珠。孩子的需求总能得到满足,这使孩子渐渐地将此视为理所当然之事。而孩子的自理能力却因此在家长的宠溺中逐渐减弱。
家长们是否曾反思过,自己的孩子身上是否也隐约显现出那位农夫的身影?在孩子幼年时期,我们应当培养他们踏实做事的品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体验通过劳动获得成果的喜悦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