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子学派盛行,为文化留下了灿烂的遗产,其特色鲜明且影响深远。道家学派中,列子作为贵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前期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在《列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杨子(即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杨朱)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尽管羊价值不高,但亲朋好友仍纷纷出动寻找,甚至请求杨子的仆人协助。在岔路众多的追寻过程中,羊最终未能找回。邻居解释说,岔路太多,难以确定羊从哪条路逃走。这个故事的大意便是“歧路亡羊”。
对于这一事件,杨子深感触动。他的学生孟孙阳将此事告知了心都子。心都子便与孟孙阳一同拜访杨子,以探求其见解。心都子引用了一个事例:有三兄弟在齐鲁之地学习儒家仁义之道,回家后各自对仁义有不同的理解。心都子询问杨子,这三兄弟中谁的理解是正确,谁又错了。
杨子并未直接回答,而是以另一个事例回应。他讲述了有人以擅长泅渡为生,教人学习游泳却导致许多人溺亡的故事。以此比喻求学之路,若方法不当,可能丧失生命。心都子听后,与孟孙阳默默离去。孟孙阳对心都子的回应感到困惑,心都子则解释说,如同岔路多的羊的故事一样,求学的方法若太多太杂,会让人迷失方向。
这个故事便是成语“歧路亡羊”的来源。在战国中前期,社会纷繁复杂,墨翟、杨朱、孟轲等诸子学派的争鸣愈演愈烈。若将追寻真理的思想学派比作道路,那么道路的选择实在太多,就如道家学派的列子和杨子所面临的“岔路中的岔路”一样复杂。这正是杨子为何在听到邻居的故事后面容严肃、沉默不语的原因。
心都子清楚老师的心思,于是以三兄弟关于“仁义”的分歧提问。杨子的回答虽看似关于学习游泳的对错问题,实则寓意深远。他指出,追寻真理的道路虽多,但若不能找到符合现实规律的正确路线,就会像丢失的羊一样,无法找回。学习的方法也是如此,若不能掌握正确的方式,可能会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本身是错的,而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