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友惊叹道:哇!这块玉石真是美不胜收,一定价值不菲吧!
老者轻笑回应:非也非也,此乃赝品。
玉友疑惑问:何以见得其假?
老者解释道:真正的玉石分量沉重,此物轻飘飘的,显然是塑料仿制,两者密度差异明显。
玉友好奇追问:密度之说,何解?
老者详解: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公式表示为ρ=m/V(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在国际单位制中,是以千克每立方米为计量单位。
对于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越大则密度越大。塑料虽可模仿玉石的外观和色泽,却无法复制其密度,因为构成二者的物质本质不同。
玉友进一步询问:不同物质的密度有所不同吗?
老者肯定地回答:确实如此。质地蓬松的物质密度较小,而坚实紧密的物质密度较大。
玉友再问:任何物质都有其特定的密度吗?
老者点头说:是的,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我们亦可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
提及古时的智慧,老者提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如何利用密度解决了的难题。
玉友听后兴致盎然:请详述之。
老者讲述:国王曾命金匠打造一顶纯金。完成后,虽外观精美且重量与所给黄金无异,但有人告密称工匠掺了银子。阿基米德便将同样重量的黄金与浸入水中,通过测量溢出的水量来鉴别。那边溢出的水更多,说明其密度小于纯金,故掺入了便宜的银子。
玉友赞叹不已:阿基米德真乃奇才!
老者笑说:日常中我们亦可用此法来区分不同物质。如淘米时,因稻壳和沙粒的密度差异,可通过水来轻松分离。
以农业生产为例,也可通过种子在水中沉浮的不同来挑选饱满与瘪壳的种子。
玉友感兴趣地追问:有密度吗?
老者答道:密度约为1.02 g/cm³,略高于水。但人是否会沉入水中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呼吸状态等。
玉友调侃道:莫非我因水不够咸而浮不起来?
老者笑答:非也,此乃戏言。但密度之谈,确实可应用于生活中。如死海因海水密度高,人可轻易浮起。
玉友恍然大悟:哦!原来我还能与科学挂钩!
老者总结道:让学习更有趣,科学更生活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