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案_毫米的认识集体备课记录

2025-02-0218:40:06知识经验1

教学导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毫米这一长度单位,并形成对1毫米长度的直观认识。

2. 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明确1厘米等于10毫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学会使用毫米作为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4. 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初步估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确立1毫米长度的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联,即1厘米等于10毫米。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并能够熟练使用毫米作为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作业纸、直尺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忆一下,我们已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大家能否用手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的大致长度?

(2)请大家估计一下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大约是几厘米?完成学习单的估计部分。

随后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估计结果。

(3)展示教师估计的结果,来验证估计的准确性。

二、探究新知,小组合作

(1)认识毫米

展示直尺,询问学生1厘米之间有多少小格,并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毫米。

指导学生观察直尺,数出1厘米之间的小格数量,并了解每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毫米。

(2)厘米与毫米的换算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理解2个小格、5个小格各自代表的毫米数。然后引导学生得出10个小格即代表10毫米,也就是1厘米。

教师板书:1cm=10mm,并让学生齐声朗读。

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其他厘米数与毫米数的关系。

(3)感受1毫米的长度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并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使用毫米作为长度单位来测量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

引导学生寻找并分享生活中长度大约为1毫米的物体实例。

(5)再次实践测量

让学生再次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和厚度,并记录结果。教师随后展示正确答案,并对结果进行点评。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完成课堂练习,包括单位换算、判断题和填空题等,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回顾重点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24页的第2题和第3题作为课后作业。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