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造景缸的初期维护工作,对后续景观的成型与完善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生态缸运行的初期,其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并趋于成熟,此时系统相对脆弱。缸内的水草等生物正处于适应新环境的阶段,因此需要我们细心照料。
从市场购买的水草大多为陆生培育,需经过陆生转水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部分叶片会黄腐脱落,进而长出适应水生的叶片。此期间,若光照过强,可能导致水草死亡,同时为藻类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开缸初期的光照设置应逐步增加。第一周每天增至三小时光照,第二周维持每天五小时的光照,第三周再逐渐增至每天八小时。自第四周开始,维持每天八至九小时的光照时间。
与光照设置相似,二氧化碳的供给量在开缸初期也需逐步添加。过量的二氧化碳供给配合强烈的光照,是开缸初期藻类大量爆发的原因之一。在开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供给量宜少不宜多。
水草的生长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大多数水草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约为26℃,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其生长速度。维持缸内水温在26℃左右是十分重要的。
在季节交替时,如冬季需使用加热棒保持水温,夏季则建议使用冷水机或风扇进行降温。但需注意,风扇降温可能导致水分蒸发加快,需及时补充水分。
光照、二氧化碳和肥料是水草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在开缸初期,新水和新泥已含有足够的养分供新植水草生长。一般无需额外添加肥料。
根据水草的具体情况,建议在第四周左右开始逐步添加肥料。添加量应遵循不同肥料的添加标准量,从最初始的三分之一标准量逐渐增至标准量。
开缸初期的硝化系统正在建立中,缸内水体中的氨和硝酸盐含量可能较高。建议稍等一段时间后再逐渐增加鱼虾等生物。
在添加生物时,应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最初的计划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初次引入生物时,建议先放几条试水的闯缸鱼,若无问题再按计划进行。
由于初开缸时硝化系统未完全建立,氨等有害元素可能偏高。建议每三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量为总水体的三分之一。
换水时需注意水调整,尽量与缸内水体保持一致,以减少对环境的冲击。新植的水草可能会有部分损失或转水腐烂的叶片等,需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清理。
对于褐藻等自然出现的藻类无需刻意管理,但若出现丝藻等需及时处理。生物控制和工具清理相结合是有效的治理方法。
总体而言,细致而耐心的初期维护工作将为后续的水草缸管理和生态平衡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