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人与我同感,觉得气垫的使用体验并不尽如人意呢?
最近与友人相聚时,发现她们的补妆必备品中,气垫似乎成了标配。这让我这个习惯使用粉饼补妆的人感到有些困惑。
众所周知,精致妆容的背后往往需要补妆这门必修课。尽管化妆技巧再高超,也无法完全避免因皮肤出汗、出油而导致的脱妆。严重时,甚至会变成难以直视的“花猫脸”。
在补妆过程中,我们通常先用卫生纸或吸油纸轻轻去除脸上的多余油脂和汗水,再以粉饼轻扫T区、唇周等部位,以完成补妆。
补妆虽看似简单,但选择合适的工具和产品却至关重要。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气垫并不适合用于补妆。
气垫实质上更像是便携式粉底,虽然能够补充因出油、出汗而脱落的底妆,但它没有定妆效果。
频繁使用气垫补妆后,常会出现如手指一摸就蹭掉、黏黏的问题,尤其是在佩戴口罩时,几乎等于给口罩补了个妆。
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或广州这样的地方,带妆出门几乎每两三个小时就需要补一次妆。如果一出汗就上气垫,一出油再涂层底妆,这样反复多次后,妆容可能会变得斑驳厚重到需要重新卸妆。
朋友曾说,“补妆不必过于讲究,看谁的气垫更贵就行。”这或许揭示了大多数气垫的销售点——撑场面的“硬件”。
从性价比角度看,气垫似乎并不占优势。比如某大牌的粉底液35g标价600元,而15g的气垫却标价660元。如果购买替换芯,则需要花费430元,相当于一个外壳就要230元。
不得不说,这简直是在卖logo。相较于粉底液,气垫总是强调“滋润”“轻薄”,其原理是气垫中的海绵模拟蜂巢储蜜,让粉底液上脸后更有“空气感”。但这是否真的科学,有待理科生剖析。
虽然有人认为价格差异源于成分和效果的不同,但我觉得在同一个品牌里的多款产品中存在如此大的价格差异,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曾经有品牌透露,用完气垫后不必立即丢弃,可以将粉底液倒入其中使用,效果相同。这让我对品牌的商业策略有了新的认识——换个包装就能翻倍涨价。
再说回使用体验,市场上虽然有质地滋润、颜色自然的气垫产品,但它们往往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脱妆严重。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气垫上妆方式的限制。
由于气垫中的粉底吸附在海绵垫中,只能使用粉扑取粉、上妆。但从服帖度来看,使用美妆蛋或化妆刷似乎更为合适。但用气垫上妆常常会出现浮粉、不均匀的现象。
不少博主已注意到这一点,开始推荐用刷子蘸取气垫上妆,虽然效果有所提升,但为何不直接选择使用粉底液呢?
然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气垫最大的问题在于卫生方面。
大多数粉底液的包装都是瓶子加泵头设计,使用多少就挤出多少,与空气接触少,质变的机会也相对减少。而气垫中的粉底却在空气中,经历蘸取—上脸—再蘸取的过程,就像是把没用完的粉底液再倒回去一样。
若存放于潮湿环境,气垫几乎成了一个小型细菌培养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