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这位清代词坛翘楚,与朱彝尊、陈维崧并肩,合称“清词三杰”。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身承大学士明珠长子的显赫家世,源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为避皇太子胤礽之名讳,改名为性德。自幼天资聪慧,18岁便一举举人,21岁又中进士,乾清门三等侍卫起步,逐渐晋升至一等。他随扈巡游南北,更曾远赴梭龙(今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对东北的侵扰情况。纳兰的诗文才情皆为世所瞩目,特别是他的词作,杰出且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来重新品味纳兰容若所创作的《浣溪沙》。词的内容如下:
残雪映照冷画屏,落梅横笛已是深更时分,月光朦胧无人陪伴。
我是人间的一缕惆怅气息,了解你心绪的人却稀少难觅。那些辛酸的泪横溢,唯有断肠声中能唤起我这一生的回忆。
这首词所描述的是:余雪在落日余晖中尚未消融,其冷光照射在绘有彩画的屏风上。已至三更时分,远处传来《梅花落》的笛声,幽幽回荡。夜深人静之时,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月色也显得愈发朦胧。纳兰作为的惆怅过客,身世凄凉。只有他自己深知心中的苦楚和泪痕的缘由。恐怕是在断肠的笛声中,他追忆起了一生的点点滴滴和各种悲伤的往事。
纳兰性德的人生之路,一半是平坦大道,一半是荆棘密布。尽管外在环境有所差异,但内心的惆怅始终是他的情感基调。在康熙年间的一个寒冬夜晚,纳兰性德独自徘徊于残雪落梅之间,联想到自己孤独凄苦的生活和无法得到的爱情。数次失去至爱后,他饱尝了人间的离愁别苦。为了表达内心的惆怅与哀思,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最能体现自己心情的《浣溪沙》。
此词采用传统的手法——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平实之中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纳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却哀而不伤、隐而不发。这首词充满了画面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身体孱弱的公子在窗前独自感受着周围冷寂的景象与内心深处的哀伤。
纳兰的词充满了情感与哲理。寥寥42个字中蕴含了无尽的哀愁与凄美。他的哀愁如流星般迸发而出,虽短暂却令人动容。尽管纳兰性德在30岁时因病离世,但他的作品至今仍令人感慨万千。
与纳兰同样至情至性的曹雪芹曾言:“家家传唱着纳兰的饮水词,但他的心事却鲜有人知。”纳兰心中的“惆怅”或许只有曹雪芹能懂。然而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却是每个人在失意、伤感时都会有的共鸣。当人们回顾过往经历时难免会心生感叹想起这生活的片段所引发的回忆便会涌现而出触动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