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小篆中的“率”字
“率”字,是个充满故事的汉字,拥有众多的含义和读音,其中最为常用的为“shuài”和“lǜ”。
在古代文献中,“率”有着多种用法。如“率土”,指国境;“率先”,意为领头;“率性”,则是依循本性的意思;“率意”,则表示尽心或任意等。
在古代制度中,“率”还有着特殊的意义。如“率更”,是掌管“漏刻”的,汉代已有此设,唐代欧阳询曾任“太子率更令”;而“圆周率”则是指圆周的计算方法,凡涉及计算皆可称之为“率”。它还引申为“规格”、“标准”等含义,在《礼记》、《汉书》等经典中均有此用法。
那么,为何同一个汉字会有如此多的读音和含义呢?这还要从其造字起源和演变谈起。
据《说文》记载,“率”字原意为捕鸟的毕(毕字本义为田网),象征着丝网及其杆柄。段玉裁在注释中提到,人们后来不再使用“率”字表示“捕鸟网”这个本义。
瑞典汉文字学家高本汉在其《汉文典》中也对“率”字进行了探讨,提到其字形似网,若按《说文》所言,此字即为网的象形。他进一步指出,其他义项均为“假借”。
在汉字训诂学中,“书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许慎是否搜集到了所有证据,但他在治学上的严谨态度却是广受赞誉的。
事实上,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率”字,其形状确实与网有关。在殷商时期,“率”字已经演变为表示“跟随”和“率领”之意了。
由此可见,“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丢失了其造字的“初心”。
从殷商时期的部首造字开始,“率”字便在金文、小篆中继续发展。例如,有一些以“率”为部首的字,如“将帅”的原始字型,以及在《礼记·郊特牲》中提到的“膟”,指肠间的脂肪等。
段玉裁指出,在先秦典籍中,许多词语都使用“率”字,如“遵循”、“跟随”等意义。“帅”字的本义是头上戴的“佩巾”,也被假借为“将帅”和“遵循”之意。
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同音假借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书写从简的考虑。
那么,“率”字在古代是如何发音的呢?根据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以及唐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的考证,“率”字的古音被归入特定的音韵部。
随着历史的演变,“率”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自隋唐之前开始出现微小的变化,而唐宋之后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集韵》、《韵会》、《正韵》等对“率”字的注解,反映了其音变的轨迹。
从金代韩道昭的《五音集韵》到元至明清时期的“北方曲艺十三辙”,都反映了汉语汉字读音的基本定型过程。而“率”字的读音既读“shuài”,又读“lǜ”,正是这一过程中数千年延续发展而来的结果。
“率”字的含义和读音的演变,既是传承的体现,也是演化的结果,更是约定俗成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