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回应一个读者的问题。写完之后,我感到有些沮丧。自己觉得这类内容或许显得有些枯燥无味,估计很多人看了也会觉得乏味吧。叹口气——
“视”的偏旁到底是“礻”还是“见”?
问这个问题的读者,显然是一个思维细腻且喜欢思考的人。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还有不少人也曾提出过类似的疑问。
我们通常会说,“河”、“湖”、“汲”这些字的偏旁是“氵”;“梧”、“桐”、“枷”这些字的偏旁是“木”;“热烈”的偏旁是“灬”(它的字形与“火”相同)。在我们的习惯中,汉字的偏旁通常被认为是表示字义的部分,而代表发音的部分则不算偏旁。
那么,“视”字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视”是由“示”(也叫“礻”)和“见”两部分构成。从字形上看,表示意义的是“见”,而表示发音的是“礻”。按照一般的理解,偏旁应该是“见”才对吧?但实际上,“视”字的偏旁是“礻”,这就显得有些不太符合常规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视”字的偏旁会与其他字不同?我们怎么解释这种差异?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视”字表示的是“看”,它最初是与“目”字相关的。最早的时候,“视”字的写法其实是“眎”,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视”。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构成部分发生了变化,因此“视”与“目”相关的特征并没有直接保留下来。
而“礻”这个偏旁,出现在很多与祭祀、、吉祥相关的字中,例如“神”、“祥”、“社”、“祇”、“福”等等。尽管“视”字看似与“礻”相关,但它并没有完全沿用“礻”字旁的传统含义。
实际上,汉字的构成方式是多样的,有六种基本形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而其中形声字占据了绝大多数,约占80%以上。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构成,其中形旁负责表示字的含义,声旁负责表示发音。
例如,“绮”字,指的是带有花纹的丝织品,读音是“qǐ”,这里的“纟”是形旁,表示和丝织品有关;而“奇”则是声旁,表示发音。形声字的构造方式是非常有规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形声字的读音和它们的声旁读音逐渐偏离,产生了一些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对“偏旁”作了这样的定义:它是汉字形体中常见的组成部分。例如,“偏”字中的“亻”和“扁”字中的“扁”,它们都是偏旁,但一个是形旁,一个是声旁。可以看出,偏旁的角色可以是形旁,也可以是声旁,它的位置可以在字的左右、上下、甚至是中心。
回到“视”字,左边的“礻”和右边的“见”都是偏旁。我们不必过于拘泥于传统的分类,它们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视”字的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偏旁”和“偏旁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部首通常是指字的组成部分,用来帮助我们在字典中查找字。例如,通过部首检字法,我们可以根据字的部首快速找到字的位置。一个字的部首并不一定就是它的偏旁,部首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而偏旁则更多的是根据字形和意义来区分的。
“视”字的部首被规定为“礻”,这就是标准答案。这是汉字构造中的一种规范,尽管它与字形的实际含义不完全一致,但这是一种历史遗留的规定,我们只能遵循它。
字典在这一点上也非常人性化。如果你查找“视”字的部首,实际上你会看到旁边有一个小圆点,这个标记表示它的部首不仅是“礻”,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被归为“见”旁,但这种归类是辅助性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查找。
最后再强调一次,“视”字的偏旁部首是“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