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曾经进行过一项调研,揭示了孩子们对父母教育行为的反感之处,其中位居榜首的便是父母无休止的喋喋不休,如同唐僧般反复说教。听者心生厌倦,甚至希望掩耳不听,而说者却依旧滔滔不绝。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你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曾有一位高中生因不慎感冒而引起了父母的注意。他们认为孩子没有妥善照顾自己,于是开始了一连串的责备与说教:
- 你为什么不多穿衣服?看,感冒了吧!
- 我早就提醒过你多次了,可你依然如此!
- 并非我愿意说你,只是你真的太不懂得照顾自己了。
...
高中生不禁疑惑,自己已近成年,为何父母仍视其为年幼儿童?感冒被视为其了重大错误。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故意挑衅。对此,他们感到极度无法沟通与理解。
类似这样的说教屡见不鲜。概括而言,孩子最反感的父母说教类型有三种:
第一种:翻旧账。例如上述高中生的父母所说,将过去的事一再提起,诸如学习、生活习惯、社交等各个方面。每当孩子出现一点小问题,父母就会提起过去的事来指责。这种翻旧账的说教方式只会使孩子更加厌烦。
第三种:过度批评与夸大其词。例如,孩子喜欢看小说时,父母用看历史作为理由;当孩子不做某事时,父母会以猪作比喻;当孩子吃饭不洗手时,父母会上升到健康、身体、细节、学习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种夸大其词的方式只会使孩子感到被无端指责。
虽然父母通过说教来解气,但这种行为却给孩子带来了多种不良影响。
其一,孩子可能变得更加叛逆。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表明,过多的刺激或长时间的刺激会让人产生不耐烦和逆反心理。就像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一样,起初觉得好,但后来因为牧师不断的唠叨而决定不再捐款。
其二,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我们看到的责备和批评语言中充满了对孩子的不信任。我们以为这是关心和提醒,但在孩子看来却是被批评和失去自信的表现。
其三, 累积负面情绪。由于父母的单方面输出观点和孩子的被动接受方式,不是良好的双向沟通方式。长期下来, 孩子内心会积累许多负面情绪, 终有一天会爆发。
然而, 当孩子真的存在问题时, 父母仍需给予指导和帮助, 以促其成长。面对父母的唠叨, 很多孩子虽然烦恼, 但当父母停止说教时, 他们又容易放任自流。
那么,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呢? 学习非沟通技巧是关键。
采用肯定的短句而非否定的长句。例如, 当需要制止孩子的某个动作时, 直接说出“下来”即可, 无需长篇大论地解释一堆理由。再如, 当孩子做错题时, 提醒其记到错题本上或查找类似题目, 而不是重复其错误和批评其记性差等。
此外, 当孩子忘记带文具时, 只需提醒一次, 无需多次重复, 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结语:与孩子的沟通确实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一句简单的话有时能解决大问题,同时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
@凝妈悟语
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我拥有超过10年的育儿经验。
陪伴孩子们阅读、进行英语启蒙、科学启蒙是常的育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