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巴中通江县枸花坪村二组的白乳溪石窟,坐落于县城以南约三十公里的白乳溪岸边。
白乳溪石窟的独特之处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龛雕刻的西方经变像,其内造像基本保持完整。该龛两侧各有一座精致的阙楼,这些阙楼上的木结构特征,如枓栱等,都雕刻得栩栩如生,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两座阙楼的特色
两座阙楼在建筑细节上有所不同。右边的阙楼在阑额上雕刻了补间铺作,而左边的则没有。它们均采用八棱柱,单层阑额,且上下层柱头铺作均采用六铺作单抄双昂的结构。
白乳溪石窟的阙楼为我们再现了已无法见到的唐代枓栱样式。在现存的唐代建筑中,这种枓栱样式极为罕见,仅在莫高窟的某些窟檐和敦煌壁画中可找到相似之处。
与其它建筑的对比
尽管唐代单抄双昂的实物已不多见,但在元代的浙江金华天宁寺大殿仍能见到此样式的实物。佛光寺东大殿的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结构也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研究白乳溪石窟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它也让我们对四川与敦煌之间的文化联系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两地虽距离遥远,但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题材。
相关阅读与延伸
白乳溪石窟的两座阙楼在转角处使用了大角梁和子角梁,这种技术在唐代已经得到应用。在四川巴中的西龛53龛也雕刻了类似的阙楼结构。
白乳溪石窟的枓栱结构、无耍头、应用飞子等特点与敦煌壁画及窟檐建筑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或许暗示着四川与敦煌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文化联系。
2019年12月4日,我们再次探访了通江白乳溪石窟,这里的历史与文化等待着我们进一步的发现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