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艺与六义探微
在为孩子讲解《诗经》时,他因读音相似而感到困惑:“妈妈,你今天说的和昨天说的不一样。”
其中,“射”与“御”代表着射箭与驾车之技,在古代被视为高难度的军事技能。
在先秦时期,战车由两匹或四匹马拉动,需控制速度与队形,甚至要高速过弯道,其难度之大甚至超过现今的A照考试。
六艺构成了周朝贵族教育体系的六个重要科目,相当于现代人所说的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君子需通晓五经,掌握六艺。而谈及《诗经》的六义,则是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为诗歌的不同形式。风代表民俗民情,通俗易懂;雅则是官家音乐,用于庆典和晚会;而颂则是用于祭神祭祖的庄重音乐。
“赋”、“比”、“兴”则是诗歌的表现手法。赋即直抒胸臆,比为比喻,而兴则起于开头,引领下文。
例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中的数字与行动的关联,便可视为“兴”的运用。
“兴”虽不具实际意义,但却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男女生恋爱并无直接联系,但两个意象的结合却能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韵味。
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兴”字的起源。在甲骨文中,“兴”字描绘了四人共同抬起轿舆的场景,这种轿舆在历史文物中有所记载,展现了两人一前一后共同扛起一物的情景。
想象一下两人共同抬起重物的画面,是否会发出“一二……起”的号令,以保持同步用力。再联想拔河时众人齐声喊号的情景,是不是更有感觉了?
若你听一段充满激情的劳动,配合上我这样的描述,“加油干啦,吼,嘿”,是不是更有共鸣了?其实,“兴”的最基本作用就是“预备——起”,象征着一种开始和启程。
由此可知,我们的先民对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怀有深深的热爱。诗篇的核心总是围绕人及其情感展开,但在其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常常着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以及花草鸟兽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