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北方冷空气的强烈影响,自10月5日起,江汉、江淮及江南北部等地部分区域经历了6至8级的阵风,并伴随着喜雨的降临。次日清晨,江汉、江淮西部、江南北部及西部的气温骤降4至8℃,其中武汉地区24小时内的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更是高达10.4℃。民间常言“一场秋雨一场寒",对此,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专家黄智敏为我们解析了其中的气象原理。
在武汉军运村,秋日的细雨如约而至。摄影:刘志伟
黄智敏专家解释道,根据历史气象数据,长江中下游地区确实流传着"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谚语。就目前的气候状况而言,此谚语的适用似乎稍显过早。前期的气温较往年同期明显偏高,日平均气5天滑动平均值仍维持在22℃以上,这表明我们尚未正式进入秋季,连"秋雨"的称呼都显得牵强。
那么,这一谚语背后的气候背景究竟是什么呢?黄智敏解释说,通常这些地区在秋分时节开始入秋。降最根本原因是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的南移,使得太阳对北半球的照射光线逐渐倾斜,导致地面获得的热量越来越少。加之夜间地面的辐射冷却效应加剧,使得热量收支逐渐趋向不平衡。特别是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这种热量收支的不平衡现象更为显著,导致冷空气积聚增厚,南下的频次增加,因此冷气团的南移成为了一种自然现象。
"一场秋雨一场寒"是冷气团向南移动时与南方的暖气团相遇所产生的结果。当这两种气团相遇时,会引发对抗和交绥,同时伴随着云雨的形成,导致气温出现较为剧烈的下降。这种降温机制不仅包括云层对阳光的遮蔽以及从高空降下的"冷雨",还包含了夜间云层对地面辐射散热的阻挡以及其逆辐射的作用。特别是在冷气团控制地区,天气转晴后的夜间到清晨,冷平流与地面无云层覆盖的强烈辐射冷却共同作用,使得近地层的空气温度骤降,这往往是过程降温达到最低值的时期。这也是为何农作物在遭受霜冻时会受到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