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11发布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三年。按理说,随着时间推移,绝大多数用户早该换上这款新系统,毕竟在推出初期,微软就通过免费升级和各种推广手段推动用户更替。现实却是,三年过去,Windows 11的市场占有率不过才刚刚突破29%。这意味着,Windows 10依然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似乎只有新款笔记本和企业用户的预装版本,才让Win11的普及率有了些微提升。
要说在DIY电脑领域,Windows 11的渗透情况更是惨不忍睹。尽管微软从一开始就通过免费升级、强制弹窗和自动更新等方式,试图让Win10用户无缝过渡到Win11,但这些手段的效果却远不如预期。尽管微软为其“亲儿子”Win11费尽心思地推出了一整套营销策略,但结果却是广大用户依然宁愿抱着手中的Win10不放,甚至把Win10比作“真香”系统。
面对如此冷淡的反应,微软终于决定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近日,微软发布了新的声明,正式宣布:Windows 10将在2025年10月停止所有技术支持和安全更新。这一决定意味着,未来使用Win10的用户将不再收到任何形式的技术支持、功能更新或安全补丁。从那时起,任何由于系统漏洞、缺陷或不稳定性所导致的损失,都将不再由微软承担责任。
尽管Windows 10在失去官方支持后依旧能够继续使用,但一旦发生安全问题,用户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尤其是在数据丢失和安全入侵方面。而正是出于这种风险考虑,许多企业即便手中的Windows 7依旧能正常运行,也会选择将其升级至Windows 10或Windows 11,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微软此举无疑是为了减少Win10的维护成本,同时迫使更多用户迁移至Windows 11,达成双重目的。
对于广大Windows 10用户来说,微软这一做法无疑是一次“升级”的尝试。那么,当2025年10月的支持结束后,Win10用户将如何抉择呢?
与此微软的“升级计划”并不仅限于Windows 10。近日,微软又将目标瞄准了Windows 11的首批用户。在一份公告中,微软宣布:Windows 11的初始版本21H2和随后推出的22H2版本将在2024年10月8日停止支持。这意味着,这两个曾被认为相对稳定的版本,距离终结支持的日期已经不足三个月。而对于那些希望继续得到支持的用户,剩下的选择就是更新到Windows 11的最新版本——23H2,或者是尚未大范围推送的24H2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Windows 11的最新版本流传着一个说法:“版本越新,BUG越多,系统越不稳定”。微软强制用户升级到最新版本,是否意味着他们将通过用户反馈来修复潜在的系统问题?这个问题或许只有微软自己知道,我们作为外部观察者,只能在一旁默默看着。
不管怎样,微软的这一系列操作似乎是为了推动用户快速适应新系统,避免留有后顾之忧。用户是否愿意接受这一“强制性”的升级计划,仍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