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言说:在数篇关于陕西方言研究的文章中,季志平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的探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共鸣。今天,我们再次为大家带来他对方言“歹得很”的深入探究,希望您能从中得到乐趣!
在陕西人的日常交流中,当他们想要赞美某个人或物达到极致、恰到好处时,常常会使用口头语“歹得很”或“歹很”,甚至简化为一个字“歹”。无论是品尝到香喷喷的美食,欣赏到令人陶醉的景色,或是见到美貌动人的人儿,亦或是衣物恰到好处的合身,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简单的评价——“歹”。这一口语表达不仅仅局限于陕西方言,更是一种西北地区的共同语言,尤其在新疆的兰州和乌鲁木齐等地广泛流行,成为了人们夸赞时的口头禅。
从深入研究中我们发现,“歹”并非源自汉字系统的原始字,而是一种蒙古语的借词。这个词在各地的用法虽复杂多样,但在陕西话和中部的方言,以及新疆的伊宁、乌鲁木齐等地的方言中,“歹”与“好”的意涵似乎出现了交融。这对反义词在方言中似乎变成了同义,都传达出“好”的意思。
这背后隐藏着方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反话反说”。正如传统训诂学所提及的“反训”,其中蕴丰富的情感表达。例如,女性对男性的爱意常以责备的方式表达,如“瓜逼”、“死鬼”等词背后其实是爱意和情感的交织。这种表达方式让会到一种深情却又带着焦急、置气和无奈的情感。
而“歹得很”这样的表达方式与“爱死你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传达的是一种极端的喜爱,一种几乎到了极致的爱。原本“歹”有不好的含义,但在这种语境下,不好的极致就是好。在喜爱的人或事物面前,所有的不好和缺点仿佛都不再重要,只剩下满满的好感。那些不起眼的事物也因此变得顺眼,令人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