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行业报告
Vol.004
— 本期主题 —
深化思维品质培养——设计高效的读后活动
观点解读
上期行业报告中提到,教师缺乏深度文本解读和过于关注语法讲解,导致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不足。我们也强调了通过读后活动设计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读后活动作为阅读课的重要环节,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关键过程,能深化和巩固阅读内容,融合听、说、读、写和真实交际,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实践对策
- 01 -
当前读后活动存在的问题
读后活动包括评论观点、提出质疑、求同辨异和判断推理等。目前读后活动的设计与执行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课堂没有充足的读后活动时间,导致Post-reading环节时间不够,活动准备不足,学生内化和反馈的机会有限。这使语言输出变得困难,影响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些读后活动过于简单,停留在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层面,未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如分析、比较、评价等。这样的活动虽然能进行,但难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些读后活动与文本和教学目标脱节,缺乏真实语境和检测意识。它们可能过于注重文本细节理解,而忽视了整体解读文本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
一些读后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反馈和评价。即使教师开展了读后活动,活动中也可能缺乏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反馈与评价,导致学生无法从活动中获得有效的反思和提升。
- 02 -
读后活动设计策略及原则
针对以上问题,读后活动设计应遵循以下策略和原则。
读后活动应在理解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开展,根据布卢姆的认知过程维度目标分类体系,我们可以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方面设计读后活动。
设计读后活动时,要搭建“支架”,精心铺垫,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通过琢磨提问,层层递进,融入高阶思维。设置情景,迁移创新,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
- 03 -
案例评析及读后活动设计的建议
以The Paradox of Choice文本为例的课堂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效的读后活动设计应如何进行。
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内容,运用逻辑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炼文本主题并拟定合适的标题。随后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选择时的经历和建议。
作业环节可以作为课内活动的延伸,要求学生就选项进行短文写作,呈现主题并给出例子和对比。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
附文:
(此处附上The Paradox of Choice文章内容及教师课堂实例片段)
[案例评析]
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内容、拟定标题和分享个人经历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作业的设计也延伸了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深化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有效的读后活动设计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平衡活动的类型与数量,并采用多种策略和原则来设计读后活动。
教师还应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以及活动的真实性和检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读后活动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
[注]
[案例解析及活动反思]
此次教学活动注重推理判断与创造性构建。教师设计活动时不仅考虑了文本熟悉与深度理解的培养,还以拓展运用和分析对比为桥梁,连接了理论与实际。这充分体现了读后活动的高度综合性,即将内容、思维和语言融为一体,并在“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中进行了有序展开。
参考文献及延伸阅读
其他文献如 Grellet 的《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Harmer 的《How to Teach English》等也为本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见解与指导。
在学术期刊如《外语》、《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文章也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戴军熔等人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系列著作,以及葛炳芳教授的著作与论文,均为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重要参考。
谢婷婷的《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英语阅读课读后活动设计》一文为当前英语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
- 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