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weixin./s?__biz=MzI1MTA2MjI1Mw==&mid=403399703&idx=1&sn=22001ca632921e8c642dcbfd49417b88&scene=1&srcid=0124gHTefCzKkNuuuS2ZmJiX&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诗中时光
杨万里《小池》品读
细细的泉水悄然无声,树木的倒影在水面上显得格外柔和。初夏的荷苞初露头角,蜻蜓早已驻足其上。
爱的寓言——静谧的关怀
“泉眼无声”仿佛是岩石对泉水的温柔呵护。“无声”不仅呼应着“细流”,更象征着默默无闻的关爱。岩石与泉水之间,最真实的关爱就是岩石微启,让泉水缓缓流淌,如同母亲轻柔地拥抱孩子。
细水长流的情感
杨万里观察到“细流”之“细”,引申出“无声”与“惜”,将无情之物赋予了有情之思。同样的,“树阴照水”也是从“柔”字引申而来。
树阴为小池遮挡阳光,使光线变得柔和。初夏的树阴、天气与池水都恰到好处,呈现出一种轻柔温顺的氛围。这其中的情感之柔,便是晴天的“晴柔”,也是树阴对池水的温柔照顾。
趣味相投的和谐
初夏的荷叶嫩绿蜷缩,尖端透出一抹翠绿。蜻蜓的体态与停落姿势,仿佛一幅静止的画卷。杨万里的笔下,捕捉到了这一幽微的瞬间,展现了自然的趣味与生机。
自然之灵动
杨万里的诗中,“活”的自然随处可见。水和柳树、芭蕉与窗纱,都仿佛有了生命。他的诗不仅仅是拟人手法,更是用整个灵魂去体会万物。这是一种接近泛灵论境界的写作方式,让物象活起来,相互间关系如同人与人间般和谐。
诚斋体的魅力
杨万里的诗被誉为“诚斋体”,源自他对生活中万事万物的亲近与好奇。他的诗描绘了天然的山水画、翻山越岭的行人、灵动的山泉等,都准确生动地跃然纸上。
赏析与吟唱
读杨万里的诗,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每一缕颤动与生活的一抹惊喜。诗中的美景与情感,值得细细品味。我们也邀请了专业的吟唱者与讲师,为大家带来更深度的赏析与解读。
特别推荐
“周末读诗”栏目由章黄国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南山诗社联合出品。
鸣谢
感谢望洲书院、北京市书院文化发展会的支持与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