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东归》
孟友别去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之路。
孤舟渐行远至天边,只见长江无际流。
此乃一送别佳作。
诗人李白以简练之笔触,勾画出送别挚友孟浩然之情景——
首二句叙述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启程前往广陵(今扬州)之事,点明主题。
后二句则以送别者视角描绘:孤舟如叶,渐行渐远,最终消失于碧空尽头,唯余长江奔流于天际。
全诗之中,诗人着力刻画了友人孟浩然之形象,展示了其辞别黄鹤楼、孤舟远去之过程。抒情主体形象——那位送行者却隐于文字背后。
后两句虽写友人离去、身影渐隐之景,实则亦描绘了诗人送别之过程——
友人离去,诗人自黄鹤楼至江边,目送友人乘船远去,直至孤舟之影消失于视线之中,唯余长江奔腾不息于天际……那位送行者,究竟伫立江边多久?目送多久?……
这两句诗中,虽看似描述离别之情与景,实则巧妙地刻画了抒情主体的形象。
此为一多情且珍视友情之人物形象。他之所以能目睹“孤舟”、“远影”、“碧空尽”,之所以“惟见长江天际流”,皆因他长久伫立于江边,极目远送,迟迟不愿离去。从这一形象中,读者可感受到那依依不舍之情与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体会到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
由此可知,读诗之时,我们需透过诗中描绘的客观景象,感悟隐藏其后的抒情主体形象,方可准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