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龙神醒,万物荣,福泽盈。”这一天,承载着人们深深的农事与文化期待,是民间颇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何以称“龙抬头”?
追溯其起源,“二月初二”能追溯至远古的伏羲时代,又有春龙节、春耕节之称。其中谚语“二月初二龙抬头”,蕴含了古时对星象的认知。古人依据苍穹之上的星象划分,特将东方七宿视作巨龙,此乃“四象”之首的东方苍龙。
当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夜晚,苍龙星宿自东方露头,近子夜时,“龙爪星”也显露其身,故而称“龙抬头”。此时恰逢生机盎然的春日,逐渐衍生出诸如春龙节之类的诸多节庆。
资料图:舞动双龙庆祝“龙抬头”祈求丰收。陈卫平 摄
“二月初二”习俗繁多,各地皆有特色。蚕桑业在农业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故古时设有先蚕坛供皇后祭祀。此日,皇帝需亲耕,皇后则主持蚕桑仪式。
美食与传统同庆
人们与众多节日的邂逅中,“吃”永远占据一席之地。山东地区的“二月初二”,炒黄豆、炸豆萁等传统小吃更是不可或缺。
如芦岩所言,“豆萁”虽听起来陌生,实则是简单而常见的油炸零食。其原料有面粉、鸡蛋、牛奶等,加入少许盐和糖后,经过揉面、擀皮、切条等工序后下锅炸至金黄酥脆。
对于在外地的卢岩而言,“二月二”不仅是传统节日的体现,更是入乡随俗的实践。不论繁忙与否,她总会选择剪发或是以修剪发丝的形式,寄托新的开始和美好愿景。
剪发之俗与新气象
如周晶所分享,“二月初二”于北京地区,是打破正月不剪发禁忌的日子。记忆中的理发店总是热闹非凡,家长里短间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民间认为“二月二”理发寓意“龙抬头走好运”,故而又称“剃龙头”。老北京人常在这一天品尝“盒子菜”,与立春的春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化传统中的春意
除了这些习俗,“二月初二”还蕴深厚的文化意义。因为龙的吉祥寓意,许多食物都被冠以“龙”的称号——饺子是“龙耳”,面条为“龙须”,馄饨则被称作“龙眼”。
春天是希望的开始,“二月初二”的农民们会进行“打囤围仓”,念着吉祥话如“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期盼丰收的秋天。
民俗学专家高巍表示,“二月初二”与惊蛰相近,春雷惊醒蛰伏的生物。人们会在屋内屋外撒灰引路,希望将毒虫“镇住”。
无论是饮食习俗还是文化寓意,“二月初二”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