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心里很想帮忙却实在做不了,这种感觉真让人无奈又尴尬

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可能是看到同事被批评,明明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却只能站在旁边干着急;可能是邻居家的孩子成绩不好,想帮忙辅导,却发现自己也不擅长;也可能是社会上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却发现自己微薄的力量根本改变不了什么。这种无力感,就像心里有一团火,却只能用一根火柴去点燃,火势太小,根本无法照亮整个黑暗。

今天,我就想跟大家好好聊聊这种心酸又尴尬的感觉,看看它是从哪里来的,又该怎么做才能稍微缓解一点。

1 心有余而力不足: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体验

要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感受,那可真是太常见了。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这种情绪,还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我住在学校宿舍,隔壁床的上铺住着一个来自偏远山区的同学,他叫小张,家里条件特别差,每天只能吃最简单的饭菜,还要经常去食堂帮别人打饭赚生活费。有一次,他生病了,发高烧不退,我们几个室友都吓坏了。我当时第一个冲出宿舍,想带他去校医院,结果发现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打车,最后还是另一个室友会开车,才把他送去了医院。

那天晚上,我躺在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真心想帮小张,想让他住进我们宿舍,给他买好吃的,把他照顾得舒舒服服的。但现实是,我连自己的生活费都经常不够用,哪有能力照顾别人啊。这种想帮忙却无能为力的感觉,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闷得我喘不过气。后来我才知道,小张因为交不起医费,差点就放弃治疗了。这件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类情感体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到,人类有一种天生的帮助他人的倾向。他说:”我们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想要去帮助那些比我们弱小的人。”这种倾向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存机制,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互相帮助,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弗兰克尔同时也指出,这种帮助的倾向并不是无限的,每个人的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的同事小王,每次看到路边有流浪猫流浪狗,都想把它们带回家养,但每次都是空手而归。她说:”我真心想帮这些小动物,但家里已经养了三只猫两只狗了,实在没地方再养了。而且我工作忙,根本没时间照顾它们。”小王的情况其实很常见,很多人都有帮助弱小的愿望,但现实条件却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这种”想帮忙却帮不上”的感觉,就像心里有一股冲动,却找不到合适的出口,让人特别难受。

2 力量的边界:为什么我们常常无能为力

说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不得不谈谈我们力量的边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真的”无力”,而是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有误解,或者我们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就像我之前说的那个朋友借钱的事,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帮助他,结果一算账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行。这种认知偏差,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他的著作《与资本精神》中提到,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工作,但这个专业领域之外的事情,很多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就像医生可能对法律一窍不通,律师可能对技术毫无了解,工程师可能对艺术一无所知。这种专业分工的细化,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增加了人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可能性。

我有一个朋友是程序员,技术非常好,但最近遇到了一个法律问题,需要咨询律师。结果他一问才发现,自己完全不懂法律,连基本的法律术语都解释不了。他跟我说:”我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学习法律知识,现在遇到问题才发现,自己根本帮不上忙。”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很多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是专家,但在其他领域就可能一窍不通。

除了专业限制,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限制,比如时间限制、金钱限制、知识限制、能力限制等等。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个小张同学,他生病了需要钱治病,但我当时正处在毕业季,找工作没稳定收入,根本拿不出钱来帮助他。这种情况下,不是我不想帮忙,而是我确实”无能为力”。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当我们满足了自己的基本需求后,就会产生帮助他人的需求。马斯洛同时也指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因——我们想帮助很多人,但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先帮助最亲近的人或者最需要帮助的人。

我有个朋友叫小林,她特别善良,看到谁有困难都想帮忙。但最近她遇到了一个难题:她同时帮助了三个不同的朋友,结果发现自己被拖垮了。小林跟我说:”我真心想帮他们,但结果是我自己先被累垮了。其中一个朋友失恋了,天天找我倾诉;另一个朋友工作压力大,需要人开导;还有一个朋友身体不舒服,需要人照顾。我忙得团团转,最后连自己的事情都没办法照顾好。”小林的情况,其实就是我们很多人都会遇到的困境——想帮助太多人,结果反而帮不好任何人。

3 寻找可能性:如何应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要学会认识自己的能力边界。就像我之前说的那个程序员朋友,他后来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至少能跟律师沟通得更好一些。我们不需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至少要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知道自己能帮什么忙,不能帮什么忙。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著作《个人形成论》中提到,自我认识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步。只有了解了自己的能力边界,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

要学会寻求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但多人合作就能创造出更大的能量。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小林,后来她发现同时帮助三个朋友实在不可能,于是建议他们一起成立了一个互助小组,大家互相支持,效果反而更好。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在他的著作《社会交换论》中提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关系。当我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妨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者与他人合作,这样往往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要学会调整心态。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无奈和尴尬,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太高,或者我们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个朋友借钱的事,如果我当时能调整心态,认识到自己确实帮不上忙,而不是硬着头皮说自己能帮忙,结果可能就不会那么尴尬了。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在他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到,成年期的重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和避免孤独。当我们学会接受自己的局限性时,就能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

要学会从小处着手。不要总想着一下子帮助很多人,而是先从帮助身边的人开始。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小张同学,虽然我当时拿不出钱帮他治病,但我帮他请了几天假,还帮他联系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虽然这些帮助很小,但至少能让他感受到温暖。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他的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到,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共同体精神的衰落。我们不妨从小处着手,先帮助身边的人,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又能增强社区凝聚力。

4 情感的力量:为什么帮助他人能带来满足感

说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不得不谈谈帮助他人带来的满足感。其实,帮助他人不仅能让我们感到快乐,还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我有一个朋友,她平时特别喜欢做志愿者,经常去孤儿院和敬老院帮忙。有一次,她告诉我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她在一个孤儿院遇到了一个叫小明的孩子,小明从小失去父母,性格特别内向。我朋友每次去孤儿院,都会抽时间陪小明玩,给他讲故事,教他画画。几个月后,小明突然对朋友说:”你是我遇到的最温暖的人。”听到这句话,我朋友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个例子说明,帮助他人不仅能让我们感到快乐,还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当我们帮助他人时,会释放出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此外,帮助他人还能让我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