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微光:陪她聊聊天,温暖彼此心房
第一章:倾听的力量——为什么倾听是陪伴的基石
倾听,这个词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同理心在我陪伴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发现最有效的陪伴方式就是认真倾听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感到情绪低落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够倾听他们的心声,而不是急于给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记得第一次跟朋友聊起她的烦恼时,我一开始很想马上给她出主意,告诉她”你应该这样这样…”但朋友只是摇摇头,说:”我只是想找人说说,不需要建议”那一刻我明白了,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它能让对方感到被理解、被接纳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当一个人感到被真正倾听时,疗愈的过程就开始了”
在陪伴朋友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首先是要专注,放下手机,眼神交流,让她感受到你在认真听其次是要适时回应,用”嗯”、”我明白”、”然后呢”这样的短语表示你在跟进她的讲述最重要的是要表达理解,可以说”听起来这让你很难过”、”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这样的表达会让对方感到被接纳
我还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分享过她陪伴母亲的方法她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经常忘记事情,情绪也容易波动她发现,每次她耐心地听母亲讲述那些重复的事情,母亲的情绪就会明显好转她说:”有时候不需要解决问题,只是让她知道有人在听她在说,她就会感觉好很多”这个案例很好地证明了倾听的力量
第二章:共情的心——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世界
共情,或者说换位思考,是陪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无法理解对方的痛苦,是因为我们缺乏站在对方角度思考的能力就像我朋友跟我说她工作压力大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以前也这样”,但当我真正尝试站在她的角度,想象自己每天面对的种种挑战时,我才明白她的压力有多大
科学研究表明,当我们看到别人痛苦时,我们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区域也会被激活这意味着,我们其实能够通过想象来理解别人的感受但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自己的偏见和经验所阻碍,无法真正共情他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戈尔曼研究发现,那些能够准确识别他人情绪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中更加成功
在陪伴朋友的过程中,我练习了如何共情比如当她说起被同事误解的事情时,我没有急着说”你应该反击”,而是说”如果我是你,听到这样的话肯定会生气,我会想怎么证明自己”这样的表达表明我尝试站在她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评判朋友听了之后,明显感到被理解,情绪也放松了不少
我读过一本关于共情力的书,里面有个很有趣的实验:研究人员让参与者观看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人被故意撞倒在地参与者被要求想象自己就是那个被撞的人,结果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情绪反应但当研究人员告诉他们视频是的,参与者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在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
第三章:温暖的话语——用恰当的语言给予支持
在陪伴中,语言是传递温暖的重要工具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话语都能带来安慰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可能会伤害到对方,而有时候,简单的几句话就能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很大缓解那么,什么样的语言能够真正温暖人心呢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鼓励性的语言、表达支持的语言以及肯定的语言往往能够提升人的情绪比如,当朋友因为工作失误而自责时,我可以说:”一次失误不代表你整个人都不行,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从中学习”这样的语言既表达了理解,又给予了希望
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研究了幸福的婚姻,发现那些经常使用”我”句式表达自己感受的夫妻,关系往往更加和谐他说:”当我们用’我感到…'”这样的句式时,我们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在指责对方这种表达方式更容易让对方理解我们的感受,从而作出积极的回应
我记得有一次,朋友因为失恋而难过,我尝试用温暖的语言陪伴她:”我知道这很难,但请相信你值得被爱,也一定会遇到对的人”她听了之后哭了,但这次是带着释然的泪水她说:”你让我知道,即使现在痛苦,未来仍然有希望”这句话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说太多大道理,一句真诚的关怀就能带来巨大的力量
第四章:分享的智慧——在适当的时候分享自己的经历
在陪伴他人时,分享自己的经历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但要注意的是,分享不是炫耀,也不是抢夺对方的注意力,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分享一些类似的经历或感悟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对方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从而获得共鸣和力量
我朋友曾经告诉我,当她感到孤独时,我分享我以前也经历过类似的感受,以及我是如何克服的,这让她感到很温暖她说:”听到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觉得自己好多了,好像这些困难并没有那么难以逾越”这个例子说明,适度的自我分享可以建立信任,让沟通更加深入
但分享也有技巧,首先要看时机当对方情绪非常激动时,可能不太适合分享自己的经历,因为这样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在转移话题其次要把握程度,不要长篇大论,而是用简短的故事或感悟来佐证你的观点最后要确保分享的内容是积极的,即使分享的是负面经历,也要着重于你是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的
社会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的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当我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时,实际上是在告诉对方”你并不孤单”,这种归属感可以大大缓解人的孤独感她还有一个研究发现,在压力情境下,适度的自我表露可以增强人际信任,从而促进更好的沟通
我记得有一次,朋友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沮丧,我分享了我大学时一次考试失败的经历,以及我是如何调整心态、重新努力最后取得进步的我并没有说”你应该像我一样…”而是说”我当时也觉得很难过,但后来我发现,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朋友听了之后,问我了很多细节,我们的对话变得更加深入,她的情绪也明显好转
第五章:行动的陪伴——言语之外的实际支持
有时候,陪伴不仅仅是聊天,还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持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而真正的真情往往体现在行动中当朋友心情不好时,除了听她说话,我们还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帮助,比如帮她做家务、陪她出去散散心、或者帮她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我朋友最近因为工作压力大,每天回家都很疲惫,我主动提出帮她做晚饭,她惊喜地说:”你愿意帮我做饭,感觉好多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她明显放松了很多这让我明白,行动有时候比语言更有力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更重视那些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的帮助比如,当你主动提出帮朋友搬家,即使你只是搬了几箱东西,朋友也会觉得这份情谊很珍贵这种”稀缺性”让帮助变得更加有意义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发现,人们更愿意记住那些需要付出努力的善意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往往蕴更深的情感
在陪伴中,行动的陪伴可以有多种形式有时候是实际的帮助,比如帮她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有时候是情感的支持,比如陪她看电影、散步;有时候是鼓励她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比如一起运动、培养新的爱好关键是要根据对方的需求和自己的能力,提供适当的帮助
我记得有一次,朋友因为失恋而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门,我提议陪她去健身房,开始她还不太愿意,但在我的坚持下,她去了运动后,她感到身体上的疲惫反而让她心情放松了很多她说:”没想到运动能让我感觉好一些,谢谢你”这个经历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需要引导对方做一些积极的事情,而行动的陪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章:保持界限——在陪伴中保护自己不被耗尽
在陪伴他人时,尤其是陪伴情绪低落的朋友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耗竭”的状态,自己也会感到疲惫和无力学会保持界限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我们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