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探索脆弱性背后的勇气与力量:如何成为更坚韧的自己

探索脆弱性背后的勇气与力量:如何成为更坚韧的自己

最近我发现,很多人好像都误解了”坚强”这个词,好像坚强就意味着永远不能哭,永远不能示弱,永远要装得像个不倒翁,但实际上,真正的坚强恰恰是允许自己脆弱,然后还能站起来继续前行。就像心理学家 Bren Brown 在她的研究中发现的那样,那些最强大的人,往往是最敢于展现自己脆弱的人。这篇文章就是想和大家一起,剥开”坚强”的外衣,看看那里面究竟藏着怎样的勇气和力量。

一、认识脆弱:被误解的勇气

说实话,我以前也一直觉得脆弱是种弱点。记得刚毕业那会儿,工作上遇到点挫折,我憋着没告诉任何人,一个人在宿舍哭到天亮,第二天还得强装笑脸去上班,那种感觉糟透了。直到后来我看到作家 Rumi 的一句话:”脆弱不是软弱,而是你愿意相信别人能看见你真实的自己”。哇,这句话就像一道光,突然照亮了我。

其实,脆弱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之一。想想看,刚出生的婴儿全然依赖父母,那种毫无掩饰的依赖和需要,就是最纯粹的脆弱。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好像给我们贴了个标签:脆弱=软弱。于是我们拼命压抑自己的脆弱,结果呢?就像一个压力锅,阀被堵死了,里面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心理学家 James W. Pennebaker 的研究表明,适当地表达脆弱能显著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他的”书写疗法”就要求人们写下自己的情感经历,结果发现,那些敢于书写脆弱经历的人,后续的心理健康指标明显改善。这告诉我们,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反而是一种非常勇敢的行为。

我有个朋友小林,曾经是个”硬汉”。他从小被教育要坚强,工作后更是从不抱怨。直到有一次公司裁员,他失业了,整个人突然垮了。那段时间他天天失眠,饭也吃不下。我们劝他找朋友聊聊,他死活不肯。后来他妻子偷偷告诉他:”你不需要坚强,只需要真实”。结果他一吐为快,反而慢慢走出了阴霾。这件事让我明白,脆弱不是需要隐藏的缺陷,而是我们真实自我的展现。

二、拥抱脆弱:力量的起点

说到拥抱脆弱,可能很多人会问:”这有多难啊?我试过,但根本做不到”。的确,改变根深蒂固的观念很难。就像我,花了整整三年才真正接受自己会脆弱。但当你跨过这个坎,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记得心理学家 Kristin Neff 提出的”自我同情”概念吗?她认为,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最需要的不是自我批评,而是像对待好朋友那样对待自己。脆弱的时候,正是最需要自我同情的时候。我试过这样做,效果真的不错。每次想自责时,我就对自己说:”没关系,每个人都会有脆弱的时候,下次会更好的”。这样想多了,心里就踏实多了。

说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我的表姐是一位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孩子。有段时间她工作特别忙,压力巨大,结果抑郁了。她来我家吃饭时,哭着说:”我恨自己这么没用,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我就握着她的手说:”姐,这不是没用,这是你太累了,需要休息。允许自己脆弱一下,真的没关系”。她听完居然笑了,说这是她第一次有人这么跟她说。后来她开始接受心理治疗,学会在压力大时给自己放个假。现在她成了我们朋友圈里最励志的人之一。

拥抱脆弱不是让我们变得软弱,而是让我们更真实、更完整。就像作家 Susan Sontag 在《疼痛的本质》中写的:”承认疼痛是承认生命的一部分,而承认生命的全部,才是真正的勇气”

三、培养韧性:从脆弱中汲取力量

说到培养韧性,很多人会想到”打不死的小强”。但实际上,韧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从脆弱中汲取力量,而不是逃避它。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项目了1000多名学生,发现那些最具有韧性的人,往往具备三个特质:情绪调节能力、乐观和意义感。而这些特质,恰恰是在面对脆弱时培养出来的。比如,当我意识到自己感到脆弱时,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现在感觉怎么样”、”是什么让我有这样的感觉”、”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个简单的自我对话,就能帮助我从脆弱中恢复过来。

我有个习惯,每次感到脆弱时,就写下来。不是写”我太脆弱了”,而是写”我现在感到很脆弱,因为……”。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我看清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淹没。就像心理学家 Carl Rogers 所说的:”当我接受我本来的样子时,改变就发生了”。写下来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也是改变的过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概念叫”成长型思维”。心理学家 Carol Dweck 发现,那些能够从挫折中快速恢复的人,往往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升的(成长型思维),而不是固定的(固定型思维)。比如,当我感到脆弱时,如果是成长型思维,我会想”这次失败让我学到了什么”;如果是固定型思维,就会想”我果然不行”。你看,同样是脆弱,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四、建立支持系统:脆弱的港湾

在这个强调独立自主的时代,我们好像被教育要”自己搞定一切”。但实际上,没有人能独自承受所有脆弱。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对我们的韧性培养至关重要。

我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我们叫她”树洞”。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我跟她讲,她永远不打扰我,也不给建议,就静静地听着。她说:”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建议,只是一个愿意听的人”。真的,有这样一个朋友,感觉整个世界都明亮了。研究也证实,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显著降低压力水平。比如,哈佛大学的一个长达75年的研究了724名男性,发现那些拥有强大社会支持系统的人,不仅寿命更长,而且更不容易被压力打垮。

建立支持系统,不是让我们变得依赖,而是让我们知道,即使脆弱,我们也不是孤单一人在战斗。就像作家 Haruki Murakami 在《的森林》里写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相信前方有光”。而这个光,往往来自于我们身边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关于支持系统的小故事。我认识一位退休教师,她丈夫去世后一度非常抑郁。后来她加入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在那里她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周她们会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慢慢地,她走出了阴霾,还成了社区里最活跃的老人之一。她说:”以前觉得孤独死了,现在才发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愿意和你一起哭一起笑的人”。这就是支持系统的力量。

五、接纳不完美:脆弱的智慧

最后我想谈谈接纳不完美。说实话,我以前特别害怕别人看到我的脆弱,总觉得那样会显得我很不完美。直到我读到作家 Leo Buscaglia 的话:”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哇,这句话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接纳不完美,不是让我们自暴自弃,而是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而这份不完美,恰恰是人性中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就像心理学家 B.F. Skinner 的研究发现的,当人们感到自己的不完美被接纳时,反而更有动力去改进。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但确实是真的。

我有个朋友,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尤其是工作表现不如别人时。后来她开始练习”自我关怀”,每天对自己说:”我今天已经尽力了,即使结果不完美,也是值得肯定的”。慢慢地,她不再那么焦虑了,工作表现反而更好了。她说:”接纳不完美,就像给心灵松绑,突然感觉轻快多了”

说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关于接纳不完美的真实案例。我认识一位艺术家,他的作品曾经被很多人批评”太粗糙”。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反而更加专注于表达真实的自我。现在他的作品很受欢迎,很多人正是因为喜欢他的”不完美”才被他吸引。他说:”完美是冰冷的,不完美才是有温度的”。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六、持续实践:从脆弱走向坚韧

说了这么多理论,最后还是要落到实践上。如何将脆弱转化为力量,需要持续不断的练习。就像学习任何新技能一样,需要耐心和毅力。

我有个简单的练习方法,叫”脆弱日记”。每天睡前写下当天感到脆弱的时刻,以及当时的心情和想法。不用评判自己,只是如实记录。坚持一个月后,你会发现几个规律:第一,原来自己脆弱的时候这么多;第二,大多数脆弱都是可以处理的;第三,你越来越能接纳自己的脆弱。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效果惊人。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概念叫”正念”。正念练习


探索脆弱性背后的勇气与力量:如何成为更坚韧的自己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