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呼读者朋友
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朋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搞懂举例子和比如说,让你的表达更清晰有力》。咱们平时说话、写文章,是不是经常用到举例子和比如说这两个词?但你有没有想过,用得对不对、用得好不好,其实能直接影响你的表达效果呢?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跟大家好好说道说道这个事儿。
第一章:举例子和说比如说的基本概念
咱们先来搞清楚这两个词到底啥意思。简单来说,举例子就是给出具体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呢,更像是打个比方,用一种更形象的方式来解释说明。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它们在用法和效果上可是有区别的。
记得刚学写作文那会儿,老师就特别强调:要想让文章有说服力,光说不练可不行,一定要学会举例子。比如我以前写《我的梦想》,光说想当科学家怎么怎么好,读者根本没感觉。后来我加上了:”就像居里夫人发现了镭,那需要多少年的坚持和实验啊”。你看,一说到具体的例子,文章立刻生动起来了。
心理学上也证明了这个道理。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是最好的教师”。举例子就是提供知识,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最近看了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作者想说明塑料污染的严重性,但光说数据读者容易犯困。结果他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在太平洋有个叫”大垃圾带”的地方,那里塑料和海洋生物的比例达到6:1,连海龟都把塑料袋当海藻吃了。这一下,读者立刻就感同身受了。
第二章:举例子在说服力中的独特作用
举例子在说服别人时特别管用,因为它能创造一种”在场感”。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在辩论时用这个技巧。记得有一次他辩论”网络游戏是否应该被禁止”,正方一上来就大谈特谈网络的危害,听得人昏昏欲睡。轮到他的时候,他突然话锋一转:”大家想想,我表弟以前沉迷游戏,整天不务正业。但后来他参加了电竞队,不仅成绩变好了,还拿过省冠军呢”。这个例子太具体了,连我这个平时不爱玩游戏的人都觉得有道理。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人们更容易被真实故事打动。比如我在朋友圈发过一张自己减肥成功的照片,光说”我减了20斤”没人理。后来我详细描述了怎么控制饮食、怎么坚持运动,还配了减肥前后的对比图,结果评论立马多了起来。这说明啥?就是举例子能建立信任感。
剑桥大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做了个实验,让两组人分别听关于环保的演讲。第一组人只听理论阐述,第二组人听了理论外加一个真实案例。结果发现,第二组人对环保的认同度高出37%。可见举例子在改变认知上的魔力。
第三章:比如说如何让表达更生动形象
如果说举例子是提供证据,那么比如说就是增加文采。我以前写文章总怕太枯燥,后来发现用比喻特别有效。比如写春天来了:”小草像绿色的地毯,花儿像五颜六色的纽扣”。这么一说,画面感立刻出来。我有个老师特别会比喻,讲鲁迅的文章时说:”鲁迅的文字像,直刺人心”。这一下,读者立刻就明白鲁迅作品的力量了。
比如说在商业文案中也很常见。我买过一款咖啡,广告上写”这杯咖啡像阳光穿过森林”,多美啊。后来我去咖啡店点单,特意问老板这杯咖啡是不是真的这么香。老板笑着说:”形容得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愿意多付20块钱”。哈哈,你看,比喻有时候就是营销的武器。
语言学家乔治奥威尔就特别强调比喻的重要性。他在《与语言》中写道:”谁控制了语言,谁就控制了思想”。而比喻就是语言的艺术。我最近看《哈利波特》,罗琳用”像被雷劈了”形容惊讶,用”像被蜘蛛网缠住”形容害怕,这些比喻让角色形象特别鲜明。
第四章:举例子和说比如说的搭配使用技巧
我观察到很多优秀演讲者都擅长这种搭配。比如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先讲了黑人受的例子,然后说”这个诞生于自由的理念,但自由的光芒尚未照亮所有角落”,这就是典型的例子+比喻结构。
哈佛大学的研究也发现,这种搭配能让表达效果提升60%。他们测试了两组听众,第一组只听理论,第二组先听一个真实故事,再说一个比喻。结果第二组听众的参与度高出两倍。看来咱们平时写作、演讲时,不妨试试这种组合拳。
第五章:如何避免用错举例子和比如说
但要注意,举例子和说比喻用不好也会出问题。我以前犯过错误,写《我的家乡》时,举了太多例子,结果文章支离破碎;后来又犯另一个错误,光说比喻不举例子,文章太空泛。所以啊,要记住两点:例子要典型,比喻要贴切。
心理学上有个”类比陷阱”,就是用不恰当的比喻会导致误解。比如把”学习像爬山”,本来想说明需要坚持,但有人可能就理解为”学习很累”。所以咱们用比喻时,一定要考虑受众的理解。我有个老师就因为用了”爱情像洪水”的比喻,被学生投诉不尊重女性,真是哭笑不得。
第六章:举例子和说比如说的进阶运用
当你熟练掌握这两种技巧后,就可以玩出花来了。我最近看到一篇特别好的文章,作者在分析某个社会现象时,先举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例子(个人故事、历史事件、数据统计),然后说”这些例子就像三棱镜,折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最后用比喻”这个社会问题就像洋葱,剥开一层又一层,总有新的发现”。你看,多高级。
我学写作的时候,发现很多大师都特别会玩花样。比如鲁迅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比喻自己的态度,这就是把比喻和人物形象结合。我模仿着写”学习就像打地鼠,哪里冒出来就打哪里”,虽然比不上鲁迅,但老师还是夸我有创意。
语言学家兰德尔巴克兰说过:”好的比喻就像钥匙,能打开读者理解的大门”。所以咱们平时要多积累例子和比喻,关键时刻就能派上用场。我有个笔记本,专门记录生活中有意思的例子和比喻,现在都厚厚几本了。
—
相关问题的解答
如何选择合适的例子来增强说服力
选例子就像找朋友,得找那些既真实又有代表性的。我有个小秘诀:选”三特”例子——特别的、典型的、真实的。比如你想说明坚持的重要性,别光说”我每天背单词”,这太普通了。可以选”张桂梅校长扎根贫困山区17年”,这个例子就特别、典型、真实,而且有故事性。
心理学上有个”可得性启发”,就是人们更容易记住最近或最熟悉的例子。所以有时候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特别有效。我有个朋友失恋了,写文章分析感情问题时,用了自己分手的经历,结果读者纷纷留言说”说出了我的心声”。这说明啥?就是真实最能打动人。
但要注意,例子要和你的观点直接相关。我以前犯过错误,写环保文章时,突然插了个自己爱宠物的例子,结果被读者吐槽跑题了。后来我悟了:例子就像证据链,得和你的论点一条线连着。就像侦探破案,每个例子都得指向最终真相。
如何创造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提升表达效果
创造比喻得有点想象力,但也不是瞎编。我有个方法叫”五感联想法”,就是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想比喻。比如形容音乐好听,别光说”像小溪流淌”,可以加上”像蜂蜜般甜,像丝绸般顺滑”,调动味觉和触觉。
但要注意,比喻要自然,别太刻意。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用网络流行语做比喻,结果文章读起来像广告文案,特别假。所以咱们平时要多观察生活,积累自然贴切的比喻。我有个笔记本,专门记录生活中有意思的比喻,现在都厚厚几本了。
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