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呼读者并介绍文章背景
说到”融会贯通”,我第一次接触这个词还是在高中语文课本里,当时老师给我们解释说这是指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但说实话,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这个词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远比课本解释要丰富得多的内涵。在这个信息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碎片化的知识包围着,但真正能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智慧的人又有多少呢?这就是我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融会贯通”,从知识的收集者变成智慧的创造者。
第一章 融会贯通的真正含义
“融会贯通”这四个字,单独看每个字的意思可能还比较容易理解,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变得有些玄妙了。”融”是什么?是融化、融合;”会”是会通、领会;”贯”是贯穿、贯通;”通”是通达、通晓。合在一起,就是要把不同的知识、不同的道理、不同的领域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最终形成一种系统性的认知,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读到的观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珀金斯(David Perkins)在他那本《为智慧而教,为智慧而学》(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中提到,真正的智慧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是能够将已有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跟”融会贯通”的理念不谋而合。珀金斯还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真正理解数学的人,不仅能解课本上的题目,还能用数学思维来分析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怎么最合理地分配预算,这就是典型的”融会贯通”的表现。
在古代,我们有句老话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其实就蕴含了”融会贯通”的精髓。首先得广泛学习(博学),然后要深入提问(审问),接着要反复思考(慎思),再然后要(明辨),最后要切实执行(笃行)。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往复的,每一次循环都会让我们的理解更加深入,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第二章 知识碎片化时代的挑战
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什么时代?信息的时代。每天手机里刷不完的短视频,电脑上追不完的资讯,微信里转不完的文章…知识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到你数不清,但很多星星都只是孤零零挂在天上,你永远无法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星座。
我有个朋友,前几年特别热衷于学习各种新技能。他报名了编程班,买了设计软件,还参加了各种线上课程。结果呢?现在编程的书积灰了,设计软件几乎没怎么用过,各种课程倒是挂了一墙。问他为什么,他说:”学的时候觉得特别有用,但学完之后发现跟自己的工作生活根本没太大关系,最后就都忘了。”这就是典型的知识碎片化带来的问题——学了,但没融会贯通,所以最终都成了过眼云烟。
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在1956年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层次。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应该从记忆到创造,而”融会贯通”恰恰处于这个序列的顶端。可惜的是,在当今这个追求快速、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往往只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面,然后就自认为学到了东西。比如,很多人能倒背如流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但问他们圆周率有什么实际应用,就答不上来了。这就是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三章 融会贯通的实践方法
第一,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不是说要把所有学过的东西都记下来,而是要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我最近在看一本叫《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作者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Adler)就强调,好的阅读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建立联系。比如读一本历史书,不仅要记住事件,还要思考这个事件与其他历史事件有什么关系,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就是在建立联系。
第二,多跨学科思考。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里。我有个习惯,就是看不同类型的书,有时候会同时读一本小说、一本科技杂志和一本哲学论文。你会发现,很多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其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作家讲的故事结构和科学家讲的研究方法,本质上都是逻辑思维的体现。
第三,用输出倒逼输入。这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以前也是个输入狂,看多少书、听多少课,但就是说不出来道不出来。后来我发现,只有当你尝试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或者写成文章的时候,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理解的漏洞。就像我写这篇文章,开始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但一想到要写出来,就必须把每个观点都弄清楚,这样才逼着自己去查资料、去思考。
第四章 融会贯通的历史案例
历史上有很多人做到了”融会贯通”,他们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我特别欣赏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通才,既是画家,又是科学家、工程师、音乐家…他画下的蒙娜丽莎,不仅是一幅伟大的艺术品,还蕴他对解剖学的深刻理解;他设计的飞行器,虽然当时无法实现,但展现了他超前的科学思维。
达芬奇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打破了学科界限。在16世纪的欧洲,学科分得非常清楚,画家只管画画,科学家只管研究。但达芬奇不同,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认为艺术和科学应该相互启发。他在笔记本里记录了大量的科学观察和艺术创作,经常把科学发现应用到艺术创作中。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正是”融会贯通”的典范。
除了达芬奇,古代的诸葛亮也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能写诗作赋,还精通兵法、水利、农业…在赤壁之战中,他不仅设计了草船借箭,还指挥了整个战役的部署,这需要多么全面的知识和智慧啊。《三国演义》里写他”智绝天下”,其实正是对他”融会贯通”能力的最好诠释。
第五章 融会贯通的现代意义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融会贯通”的能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最近参加了一个人工智能的论坛,发现很多专家都在强调,未来最稀缺的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人。因为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等领域的交叉融合越来越频繁,如果只会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很快就会跟不上时代。
比如,现在很火的新能源汽车,就涉及了机械工程、电子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等多个领域。一个真正懂新能源汽车的人,不仅要懂汽车本身,还要懂电池技术、电机原理、能源…这种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能力,就是”融会贯通”的体现。
再比如,我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个搞农业的年轻人,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农产品溯源上,既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这就是典型的”融会贯通”——把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领域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价值。
第六章 如何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
说了这么多”融会贯通”的好处,那到底该怎么培养这种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好奇心。这是”融会贯通”的起点。如果你对什么都好奇,就自然会去探索,去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我有个习惯,就是看到什么都想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水是湿的?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傻,但正是这种好奇心,让我不断去学习,去思考。
第二,多接触不同类型的人。跟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人交流,可以开阔你的视野。我有个朋友是搞心理学的,每次跟他聊天都能得到很多启发。他说:”跟不同的人交流,就像打开了一扇扇不同的窗户,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换位思考”,是培养”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
第三,练习举一反三。这是”融会贯通”的核心能力。看到一个现象,能联想到其他类似的现象;解决一个问题,能想到其他类似的问题。我最近在读一本《超级思维》,作者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就强调,好的思维者应该像侦探一样,从已知的信息中推断出未知的东西。比如,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不仅想到万有引力,还能联想到其他力的作用,这就是举一反三。
—
相关问题的解答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
很多人问我,怎么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融会贯通”本身就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看你是否能够将不同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真正的”融会贯通”不是简单地记住知识点,而是能够灵活运用。比如,学过心理学的人,应该能够用心理学原理来理解身边的人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