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力容器的使用极为广泛,因其数量众多,工作条件复杂,一旦发生问题,其危害程度会因多种因素而异。这些影响因素包括设计压力、设计温度、介质性质(包括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和氧化性等)、材料的力学特性、使用环境和安装方法等。危害程度越高,对压力容器的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制造、检验、使用以及管理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合理分类对压力容器至关重要。
一、介质性质
介质的性质是影响压力容器分类的重要因素。其中,介质的毒性和易燃性对压力容器的危害程度影响最大。
1. 毒性:
毒性是指介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通常表示为介质剂量与毒性反应之间的关系。根据化学介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毒性可分为极度危害、高度危害、中度危害和轻度危害四个等级。随着介质毒性程度的增加,压力容器一旦所带来的危害也会越来越严重,同时对压力容器的材料选择、生产制造、检验和管理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例如,对于毒性程度较高的介质,严禁使用Q235-B钢板制造压力容器,同时在制造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超声检测和焊后热处理。
2. 易燃性:
易燃介质与空气混合,只有在特定的比例下才能燃烧。当混合物中的可燃气体含量满足完全燃烧条件时,燃烧反应最为剧烈。对于易燃介质,压力容器的选材、设计、生产制造和管理都需要遵循更为严格的标准。例如,所有焊缝(包括角焊缝)必须采用全焊透结构。
二、压力容器的分类
各国对压力容器的分类方法不尽相同,下面主要依据《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对其进行分类。
1. 按压力等级分类:
压力容器可分为内压容器与外压容器。内压容器根据设计压力大小分为低压、中压、高压和超高压四个等级。
2. 按容器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压力容器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分为反应压力容器、换热压力容器、分离压力容器和储存压力容器。
3. 按安装方式分类:
压力容器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固定式压力容器有固定的安装和使用地点,而移动式压力容器则考虑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惯性、液体晃动等,因此在结构、使用和安全方面有特殊的要求。
三、综合考虑因素的更细致分类方法:
对于某些具有装卸介质功能仅在装置或场区内移动使用的压力容器,其危害性不仅与介质的设计压力有关,还与容器的全容积有关。介质的pV值(压力与设计压力的乘积)越大,容器破裂时释放的能量就越大,危害性也就越大。《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根据介质的设计压力、容积等多个因素将压力容器分为第Ⅰ类、第Ⅱ类和第Ⅲ类。这种分类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了压力容器的整体危害程度,为安全管理和使用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针对不同类别的压力容器,可以制定相应的检验和管理标准,确保压力容器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以满足特定条件下的安全要求。这种分类方法也考虑了经济性和实用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了分类过程,方便了相关管理和操作工作。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压力容器的分类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新的技术和应用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