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宝妈们在群里热议的话题,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于孩子们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幼升小)的衔接问题。有些宝妈忧心忡忡地表示:“得赶紧给孩子报个暑假班,不然将来上小学跟不上进度怎么办?”有些则流露出无奈:“现在校外培训班都被整治了,想报也没地方报啊。”还有的宝妈焦虑不已:“自己教?可是我已经连拼音都忘光了,万一教错了岂不误了孩子?”
我家的大宝去年刚刚完成了幼升小的过渡,当时我也和大家一样焦虑不安。经过咨询小学老师和一些有经验的家长,我深入认识到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孩子的一些隐性的、关键能力,远比提前学习多少知识更为重要。
我们可能一直在误解“幼小衔接”的真正含义。例如,前几天接孩子时,听到两位奶奶聊天。一位说:“我孙子暑假学了200个汉字,老师夸他开学准能当小班长!”另一位不甘示弱地回应:“那算什么?我孙女已经会拼拼音了,数学10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在话下。”真正让人头疼的是那些在开学后出各种问题,如上课坐不住、作业总漏题、经常丢三落四的孩子。其实,老师最担心的往往不是那些知识储备不足的孩子,而是那些缺乏自理能力、时间观念薄弱、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
据统计,超过60%的小学新生入学后会出现适应性障碍,其中大部分的问题并不在于知识储备不足,而是生活自理能力差、时间观念薄弱和学习习惯未养成。换句话说,与其花费大量金钱让孩子提前学习可能连小学前两周都覆盖不了的知识,不如重视这些“习惯”的培养,因为它们可能影响到孩子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状态。
那么幼小衔接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呢?结合小学老师的经验和自家孩子的实践经历,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家长们不必用小学的生活来吓唬孩子:“小学可没幼儿园那么轻松,作业写不完要挨批评!”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对小学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应该带孩子实地考察,让他们提前感受小学生活的环境和氛围。比如,可以让孩子每周去即将入学的小学门口走走,看看哥哥姐姐们进校门的情景、参观教室的黑板报、在操场上玩耍等。这种“熟悉感”能够让孩子从被动接受小学生活转变为积极期待。
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例如,孩子上一年级了,还需要家长帮忙穿袜子、系鞋带,甚至帮忙削好铅笔放进笔袋。这样的做法反而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性,无法适应小学的生活。从暑假开始,就应该逐渐放手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要带的东西等。这些看似麻烦的小事情,却能让孩子明白:“上学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要对自己负责。”
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位特级教师曾说:“一年级的课本,孩子半年就能追上;但被激发的学习兴趣,可能一辈子都补不回来。”我们应该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好奇心和兴趣。比如通过游戏、绘本等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这样不仅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充满乐趣的,还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帮助孩子稳稳跨过幼升小这道坎,结合小学老师的经验和自己的实践经历给大家的建议是:从培养孩子自己整理书包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以及让他们提前感受小学生活的环境这三个方面入手。那么家长们是否已经在这些方面有所行动了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方法和经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助力孩子的幼小衔接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