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随着时代的演进,灯火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从前的煤油灯、马灯,到如今万家灯火的辉煌,电力照明的普及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明亮。对于八零后、九零后而言,电灯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他们的童年可能还是由煤油灯照亮了。下面,由烟台栖霞的农村作家北芳为我们讲述她记忆中的煤油灯时代。
一、谜语的启示
一些充满时代烙印的谜语,如“四方四角一块地,管啥不长长葱皮”,谜底指向五六十年代的纸糊格子棂窗。还有像“团团湾,水不流,里面住着个白鳝头”,这个谜语描述的是过去的煤油灯。在那个时代,大人只需说出这个谜语,孩子们就会抢答:“灯”!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灯”,指的就是煤油灯。对于作者而言,童年时期它被称为火油灯。从母亲得知,更早之前,人们使用的是动物油灯。随着时代的变迁,火油逐渐普及,并被人们熟知。火油不是随意可得的物品,大户人家可能每月供应一斤,而一般家庭则每月只有半斤。火油的价格也随时代而变化。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火油灯的结束,电力照明逐渐普及。
火油灯的制作十分简单,通常使用一个带螺丝扣的瓶子即可。许多家庭都有用钢笔水瓶自制火油灯的历史。作者曾使用墨水瓶制作过两个火油灯,只要卷好铁皮灯芯,其他部分都非常简单。
二、灯下的日常
作者的童年是在七十年代的乡下度过的。那时,木格窗、茅草房,干净的炕边桌子上只有一个灯挂。为了节约火油,母亲常常监督他们。夏天时,他们会早早吃饭,然后到门口乘凉;冬天里,则会在黑暗中劳作。尽管环境艰苦,但作者从未喊过疼,白天伤口结痂,晚上就继续劳作。
随着作者的成长,父亲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大洞,把灯放在灯龛上,让两个房间都有光。这样的设计灵感或许来源于匡衡的“凿壁借光”。作者在灯龛的灯光下写作业、捉虱子,寻找乐趣。而母亲则在微弱的灯光下不辞劳苦地操持家务。
三、灯火中的趣事
虽然贫穷的年代充满了艰辛,但灯火下也有许多趣事。冬天的大长夜里,他们姐弟三人便会围着灯光玩耍,烤花生、黄豆、苞米粒等美味食物触类旁通。最有趣的是作者模仿电影里的贵族卷发,拿根筷子在灯光上燎烫头发,期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他们还相信一些传说,如关于未来的灯光、汽车数量的预测等,这些传说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时代的进步
随着家境稍好,能置办上一盏马灯,马灯比火油灯更先进,风吹不灭,油壶也不漏油,出门走夜路提着它就像如今的手电筒一样方便。夏夜里吃饭晚了,父亲就会点起马灯在院子里吃,而作者则会欢蹦乱跳地两手托着马灯边转圈边唱歌谣。这一切预示着家庭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七十年代末,他们村买了发电机自己发电安装电灯,从此告别了煤油灯的时代,进入电力照明的时代。后来县里统一供电,所有的村庄都拉上了电灯,他们过上了随时能点亮电灯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