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启程前往机场的路上,时间紧迫。面对两条道路选择,一条虽然短暂却常常拥堵不堪,交通混乱;另一条则距离较远,但畅通无阻。司机经过快速评估,果断选择了流畅的道路,不仅节省了时间,还确保了行程的稳定性。这样的生活场景给我们启示:决定时间长短的不仅仅是距离,还有道路的通行速度和负载能力。
当我们谈论边缘云(MEC)时,经常简单地将其归结为距离问题,希望节点能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用户。但从技术的角度看,距离并非决定性因素。以光纤为例,每200公里的距离仅会导致1毫秒的信号延迟。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在特定范围内,距离根本不重要,尤其是在一千公里以内,往返时延仅10毫秒。
那么,网络中实际的时间延迟主要来自哪里呢?主要是空口的往返时延。当前技术背景下,4G的路径延迟约为16毫秒,而5G则努力降低至8毫秒。虽然不同技术之间的差异在此范围内,对于一般的eMBB业务体验来说,差异并不显著。当空口的负载或覆盖不足时,时延可能会恶化数倍至数十倍。这是因为数据需要在手机或基站缓冲区排队等待,或者因为需要重传而导致延迟。
承载网时延主要由光纤长度决定,此外还包括路由中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转发延迟。在某些地区,大部分基站的往返延迟已经低于5毫秒。除此之外,还有网关转发延迟、网关到业务服务器延迟、服务器响应延迟等。
为了缩短或维持时延不恶化,对于面向消费者的eMBB业务,我们需要关注确保关键节点的负载不恶化,地理距离不再是主要问题,特别是在省内。光纤不应该是瓶颈。核心问题在于减少转发节点,简化路由,减少层级,并保持转发节点的负载水平。
跨网间的带宽要充足,路由要简洁,减少人为障碍。业务节点应尽可能靠近无线网络PS网关,以实现10毫秒以内的时延。至于业务节点是源于IT的边缘云还是源于CT的MEC,这取决于各自的竞争力。
时延主要取决于负载和路由节点。5G相对于4G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大容量和较低的负载,以及为更多用户提供所需速率和减少排队的能力。对于一般业务而言,5G制式的空口时延优化差异并不大。在实际操作中,路径延迟并非主要因素。
对于靠近网关的云节点,MEC的时延优势并不显著。当考虑消费者业务时,地理距离对时延的影响并不明显。在PS CU分离后,从负荷分担、安全备份、简化路由等方面考虑,省内可以设立多个PS网关。
MEC在园区内为数据隔离、确定性路径/时延以及园区增值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刚需和可能性。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优化网络,使业务节点和PS网关同城/同省后,实现4G端到端时延在25毫秒以内,5G端到端时延在15毫秒以内,而在MEC园区内努力达到10毫秒的目标。
回顾出租车司机的道路选择智慧,现实中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些道理。生活中的观察和理解往往蕴真理。让我们共同致力于网络优化和科技创新的目标。资深科技媒体人黄海峰先生深入观察并报道了通信、终端、互联网及IT的融合发展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行业洞察与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