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某高校的毕业典礼上,一位毕业生的举动引起了广泛关注。他左手持一束芹菜,右手拎一条五花肉,笑容满面地走向舞台,向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深深鞠躬,并献上这份独特的礼物。这一幕被拍摄成视频上传至网络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并登上了热搜。网友们纷纷对“高校毕业生行束脩之礼”这一行为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些网友对此表示疑惑,质疑这是否是古装剧现场,为何学生未穿上古装。也有许多网友理解并尊重这一行为,认为这是表达对恩师的最大尊重。还有网友戏言称,这位学生可能是想用五花肉向老师表达“求放过”的意思。不过也有网友反驳称,为何送五花肉和芹菜呢?是否应该送竹笋呢?有了解此事的网友解释道,“这是‘束脩之礼’,一种源自古代的尊师礼仪。”
据了解,“束脩之礼”是一种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尊师礼仪。那么,这一礼仪的起源是什么呢?又为何在现代校园中得以“复活”呢?接下来我们将一探究竟。
一、探寻“束脩之礼”的起源
当我们深入研究《论语》时,会读到孔子的一句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常被误解为孔子在向学生索要学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孔子实际上是提出一个学费的标准——十条干肉,以此表达对知识的尊重和求学的诚意。在古代,肉是珍贵的物品,只有贵族或富有的人才能享用。孔子通过这一礼仪,提醒学生们尊重知识的价值。
这一礼仪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传统,并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历代认定的正统学说而得以传承。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儒家地位的提升,“束脩之礼”演变成了更具象征意义的“六礼”,其中包括芹菜(寓意业精于勤)、莲子(寓意苦心教育)等。现代四川某高校的学生在毕业典礼上选择芹菜和五花肉,以此表达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二、现代教育与“束脩之礼”的结合
近年来,学校复用古礼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四川岳池县的小学生在毕业时,会用木盒子装着礼物向老师致谢,并诵读:“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尽管有人质疑此举是否违规,但我们应该明白,“束脩之礼”重在表达心意与礼仪,而非实际的价值。尊师重道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这一优良传统。
与此现代高校中也出现了其他形式的礼仪。例如,“拨穗礼”,源自中世纪欧洲学校毕业典礼上的一个仪式,现在在大学中也逐渐流行起来。校长亲自为毕业生拨穗,象征着学生的学业取得了“成熟”。老师也会回赠学生礼物,如龙眼、大葱等,寓意着“开窍生智”、“聪明过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强化内心的信念。当代网友常常说生活需要仪式感。“束脩之礼”能上热搜,说明现代人渴望找回丢失的仪式感。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那颗“尊师重道”的初心。教育不是交易,而是“以心传心”。当学生们以真诚的心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时,孔子创立“束脩之礼”的初衷便已经得到了继承。我们应该继续弘扬这一优良传统,让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