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人格论和处世之道

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人格论和处世之道

《渔父》一文被收录在《楚辞》之中,关于其作者,普遍认为是屈原,但也有学者认为是秦汉时期的人为了追记屈原而撰写。这篇文章流传甚广,并且富有深刻的人格内涵。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中,也选入了这篇文章,被放置在“直面人生”板块。对于文章中的渔父形象,很多人将其描述为世外高人或者道家的隐者。但我认为,这种解读可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渔父》有意设置了一个对话场景,一边是屈原,一边是渔父,通过对话来表述理念、说明道理。这种对话的形式,让渔父和屈原的形象在对话中自然展现出来。渔父作为屈原的对立面,劝诫他改变“深思高举”的态度以适应污浊的社会。这种形象设置,与《离骚》中的“女媭”颇为相似。表面上看是善意的劝谏,但实际上这正是屈原所反对和不能接受的。对话的双方其实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渔父》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批判对方,只不过在文章中,屈原将自己置于了正面的位置。

屈原是战国中后期“娴于辞令”的士大夫,他知道什么样的文章形式最适合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内容。当他需要通过文章来展现是非不分、浑浊病态的社会现实时,对话体的形式显然更为合适。这种形式可以在文本上自然形成对话双方,让双方各抒己见,也更容易让读者做出评判。

在《渔父》中,屈原与渔父展开了激烈的对话。渔父首先发问,而屈原则回答:“我独自保持清醒,却为世人所不容。”听完屈原的回答,渔父并没有表现出同情,反而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他以“圣人”为榜样,否定屈原的处世原则,并提出自己的处世方法。渔父的处世方法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是无原则、无底线,甚至可以说是逃避责任。他的核心思想是面对污浊黑暗的现实,不是积极改变,而是一味迎合、适应,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底线和牺牲自己的原则。

屈原则坚守自己的原则,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纯洁,不受世俗的玷污。他坚持的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但并未得到渔父的认同。渔父以一曲《沧浪歌》表达了自己的不苟同。这首歌最早出现在《孟子·离娄上》,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义。但在这里,渔父的引用仍然表现了他那种权变的处世思维。

我们不能仅因为渔父这个名字就认为他是一位远离尘世的高人或道家的隐者。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渔父》中的渔父并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高人或道家的隐者。因为真正的道家不会随波逐流,也不屑于世间事。这里的渔父应该是一个被屈原用来作为对立面的人物形象,用以否定和评判那些无原则、无底线的人。

(作者张世磊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君子人格论和处世之道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