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轻拂,难抵团圆之夜的温馨。春节,唤起人们最深刻、最缠绵的乡思与回忆。然而时光流转,对多数中年人而言,那份浓浓的年味似乎逐渐淡化,春节变得更多像是一场例行公事的仪式。心底深处的年味,似乎随着老一辈的逝去而逐渐消逝在尘世的喧嚣中。
回忆往昔,大年三十的厨房里总是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母亲在忙碌地准备饺子馅料,父亲精心布置对联,孩子们在鞭炮纸壳间嬉戏,奶奶步履虽缓却总能说出温暖人心的话语。那时的春节,是笑声回荡在热闹的家中,是红灯笼的摇曳光影,是饭桌上始终留有一席等待归人的温暖。
然而如今,亲人的团聚愈发稀少,团圆变得更加珍贵。许多家庭以电话拜年、微信互祝为联络方式,“过年好”成了表情包中的文字,压岁钱也化为手机屏幕上的红包。有人称之为时代的进步,却也有人感叹是人情的退步,忧虑随着中年一代的老去,春节在孩子们眼中是否只成为一项任务。
作为中年人,我们肩负着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既要照顾孩子的成长,又要守护老人的安康,同时还要在亲戚朋友圈中周旋应酬。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为春节赋予更多的仪式感?我们担心,随着自己的老去,春节是否会在孩子们心中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五六十年代的长辈们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他们是家中的精神支柱,是年夜饭桌旁永恒的位置,也是我们所有参与感、归属感与安全感之源泉。他们的离去,使得春节仿佛失去了温度,只剩下冰冷的数据与形式。
每一个坚守传统的人,都是这片土地上温暖的星辰。春节的每一次相聚,实际上是老一辈人一生传统与根脉的传递。当他们一个个安静离去,我们才深刻体会到,再热闹的鞭炮声也抵不过一碗家乡饭的温暖,任何奢华的年货也无法填补心中的空缺。
如今许多中年人在除夕之夜听到窗外烟花时,不禁泪目。并非因为童年已逝,而是因为守护春节的人日益减少,那些温馨的瞬间都成了人生的珍贵记忆。我们意识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心中的年味不能断。年味的根源并不在于灯笼、爆竹或红包,而是在于家的方向,心的归属。
或许有一天,我们也成为那位唠叨的父母,总会想起长辈们精心准备年夜饭的情景。年少时不懂团圆的珍贵,长大后才知道牵挂的深沉。只要还有人点亮灯火,摆开桌子,说出“新年好”,春节就依然存在。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春节,无论身在何处,都将爱融入日常生活中,将团聚视为最大的幸福。
别让春节成为回忆中的过去,别让牵挂成为遗憾。在长辈还在身边的日子里,多陪伴他们一程,让温暖的话语和热腾腾的饭菜继续照亮我们的除夕之夜。未来某一天,当我们成为那一代人时,可以自豪地说:我把年味传递下去了。说到底,春节的陪伴是最珍贵的温暖。愿我们有能力守住这份温暖,不让春节只剩下烟花散后的寂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