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失败书生梦,掘墓王朝根'- 科举时代失意的读书人成为历史变革之力

'失败书生梦,掘墓王朝根'- 科举时代失意的读书人成为历史变革之力

近年来,关于“他者的眼光”的讨论越来越多,域外汉学研究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像史景迁一样,宫崎市定的历史写作风格通俗易懂,引发了广泛的译介热潮。目前已有二三十部他的作品中译本问世。对于《科举史》的译者、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研究员马云超来说,宫崎的兴起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够将学术著作写得深入浅出,更是因为他的视野开阔,特别是在将历史纳入世界史范畴方面表现出色。

宫崎市定在看待科举制度方面拥有独特的视角。相较于国内学者,他的观点有何独特之处呢?马云超认为,虽然科举制度在国内一直备受关注,但宫崎市定的《科举史》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对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进行了相对客观的记述和分析。

例如,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问题,传统观点认为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是科举制度的创立标志。宫崎却持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最初的进士科在地位上远不及秀才科,并且秀才科在汉代就已经存在,隋朝只是继承而已。宫崎认为,应该以九品官人法中的中正官停止职务的开皇三年或彻底废除的开皇十五年作为科举制度成立的标志。这一观点背后有着更大的理论支撑——京都学派的历史分期论。这一理论将东汉到唐后期的历史称为“中世”,特点是贵族制。九品官人法的初衷是选拔人才,但后来被用来维护贵族制度。而它的废除以及科举制的兴起,为唐末五代贵族制度的衰落和宋代以后的平民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科举史》中,宫崎将科举考试形容为“考试地狱”。这是因为科举制度的考试流程十分漫长复杂。而且科举的通过率极低,竞争异常激烈。例如,唐朝时期有“应试进士者百人,及第者一二”的说法;宋代应贡举的举人数量多达一万三,但能够参加殿试的不到十分之一。对于考生来说,科举无疑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谈及古代科举对读书人的影响时,马云超表示,《科举史》中还提供了许多落第考生的例子。当王朝走向末路时,社会矛盾加剧,读书人可能成为重要的反对力量。如果一个王朝无法为读书人找到出路,他们很可能成为动摇王朝的力量。科举制度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上升通道,让他们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科举史》是宫崎市定的代表作之一,自1946年在日本出版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为什么70多年后还需要译成中文呢?马云超认为,宫崎市定的历史观具有现实意义。他的论著通俗易懂且具备东西方交通的视野,注重东西方历史的联动关系。在当前全球化面临瓶颈的形势下,宫崎市定的学术思想和眼光对于确定文明定位具有重要意义。《科举史》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同时也提供了思考现实问题的重要视角。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读书人如何通过科举制度实现阶层上升,也可以思考在当今社会如何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上升通道,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失败书生梦,掘墓王朝根'- 科举时代失意的读书人成为历史变革之力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