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之奥妙:道与佛的理念融合于拳术之中
陈式太极拳的每个招式结尾都有一个定式的静桩,这是拳术中的基础功夫。在练习过程中,保持中定状态,动中求静,通过动静结合达到阴阳平衡。动桩涵盖了静桩的内容,通过在拳架中练桩,效率更高。无论是学习何种技艺,从桩功入手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桩功是内外结合的重要途径,掌握桩功即掌握了力量之源,也就能抓住拳术的关键。从桩功入手,进步迅速。虽然外形看似不动,但能够体会到内部的巨大变化,引人入胜。如果只通过走架来寻求内劲,虽然外形变化丰富,但内部功夫不会有明显的提升。历史上许多太极先师,如吴鉴泉和现代的冯志强等,都高度重视桩功。孙氏太极也需要站无极桩和三体桩来修炼。
心意拳是一种传统保守的拳术,主要在中原流传。其动作古朴、雄浑、勇猛,架子较低,练习过程艰辛。太极拳追求心意劲,而心意拳则寻找太极劲。我有幸在上海学习过心意拳,见识过其独特的教法。我的老师非常严格,有时会以踩鸡步来示范,手轻轻一举,我就无法抵抗。他也强调实战性,让我深刻体会到心意拳的力道。
虽然太极拳和形意拳的练习方法不同,但它们都是基于道家的理论,最终目的相同,即明白阴阳虚实之理。太极拳出功较慢,但形意出功较快(从技击实战角度看)。结合两者可能会产生更快的效果,有助于全面理解刚柔之道。但两者的练法、要点、用意都有所不同,难以完美结合。孙氏太极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架子高、步活,结合了二者的优点。
刘文华的《形意拳术抉微》一书见解独到,对论、练气说、起落钻翻横竖等都有深刻阐述,值得后人仔细研究。在我看来,真正的高手说话平和自然。陈式太极的缠丝劲源于肾,需要精心养护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与人对打时,追求本能和自然的劲道;平时练拳时需严谨揣摩。形体上追求中定、舒展松柔,并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地降低架子。发劲方面,一般拳式都含有劲道,只有少数几个拳式如“掩手肱拳”、“青龙出水”等发弹抖外劲。出手双臂如同绳子般灵活,不与他人顶力对抗。擒拿中最重要的技术是太极拳中的旋转和舍已从人两个要领。
现实世界充满真假、善恶、美丑。我们应追求真实善良的一面,以净化灵魂、追求自由。对待太极拳也应持客观态度。许多科学家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信奉上帝,各取其所需。我们不必在“有”中寻寻觅觅,而要在“无”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太极拳不是以弱胜强或以柔克刚,而是以强胜弱。太极拳不仅可以后发制人,也可以先发制人。当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时,你的眼神就能震慑对方,你的气场让对方感到。太极拳的“意”动不是找出来的,而是从“无”中练出来的。有了功夫,所有招式都是招式;没有功夫,所有招式都不是招式。太极拳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成为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