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面食文化的深度探索
对于熟悉《运河生活》这本书的读者来说,书中描绘的市井生活场景大多源于京杭大运河的清河、临清一带。其中频繁提及的“温面”,其实代表了当时运河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食文化。
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伏天吃面在这里已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这一传统早在三国时期就已深入人心。运河人家的吃面习俗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随着历史的流转而不断演变。
面食在这里作为主食,几乎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至今,运河畔的百姓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饮食习惯。夏日里,刚煮好的面条经过温开水的过滤,搭配新鲜的蔬菜和各种佐料,变成一道令人垂涎的美食。
每当夜幕降临,运河的胡同里总会呈现出一幅熟悉的画面。人们外出散步时,与邻居的寒暄中常常离不开饮食的话题,而面条总是其中的主角。这里的人们喜欢吃捞面条,这种面条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吃法:不重吃面,而重在吃菜。作者曾尝遍天下美食,但始终觉得家乡的捞面条最好吃,堪称百姓心中的美食之冠。
制作捞面条的过程十分讲究。虽然现在多为机器制作,但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器制作,都会选择较粗的面条。煮面时既要避免过熟,又要确保熟透,使其既有筋道又不失弹性。煮好后需立即浸入凉开水中,以去除黏性,进一步增加面条的口感。
在吃捞面条前,每家人都会提前准备好丰富的菜码。菜码的多少根据家庭人口和经济状况而定,多的有十几种,少的也有三五样。其中的卤是捞面条的关键,制作时丝毫不能马虎。作者对捞面条情有独钟,还曾专门学习过肉卤的制作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运河人家的捞面条也越发讲究。家人外出度假回家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一顿捞面条,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家宴。
吃捞面条时,各种佐料盆、碗、盘、碟会摆满一桌,包括香卤、素卤、各种炒菜、鲜咸菜等,五色交织,五味交融。作者的一位福建朋友见到满桌的佐料,不禁惊叹:“你们山东人吃面条的方式真是太神奇了!”
运河畔的捞面条被誉为“什香面”,其中的“什”字并非表示具体的数字,而是表示多样、丰富至极的意思。什香面极力形容其香味之多且浓。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还曾赐名为“临清什香面”。如今,“临清什香面”已成为临清本地的美食品牌,其制作工艺精湛,近年来更是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还被选为山东省不可不品尝的百种美食之一。目前,“临清什香面”凭借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已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这座城市的建筑可能随着时光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独特的面食文化会被人们铭记并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