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论坛观察员报道,随着最大的竞争对手摩拜被美团收购,ofo的传闻不断。最近又有网友爆料称,尝试以外国人的身份通过邮件申请退还押金,结果押金迅速到账。
对于伪装外国人就能快速退回押金的现象,目前尚无法确定这是恶作剧还是ofo真的存在行为。从供应商问题到押金难退,ofo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已经众所周知。如果这是为了缓解负面影响而对国外用户优先处理退款以避免更大的退款压力,这种应急措施也能理解。
共享单车作为曾经被誉为的“新四大发明”之一,ofo曾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即便发展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多样的单车品牌在资本的推动下纷纷涌现后也未能持续辉煌。共享单车行业的乱象仅是冰山一角,整个共享经济领域同样充满了瞬息万变的新事物。在被誉为共享经济元年的2017年,共享充电宝、雨伞、汽车、服装等让人眼花缭乱。虽然许多共享经济项目商业模式不清晰,但它们依然能够在资本市场获得融资。以共享单车为例,《年度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到2017年底,国内已有数十家共享单车企业投入大量单车,并获得了巨额融资。共享经济的繁荣背后是资本催熟的结果,许多消费场景可能并不真正符合消费者的刚需。一旦资本撤离,共享经济项目必须面对盈利的基础问题,寻找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ofo面临困境的时刻,其他曾经的热门产品也已经消失无踪。那些依然存在的品牌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最近有一篇文章揭示了共享经济的现实困境:例如共享椅的投资人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维修费用高昂且椅子频繁损坏的怪圈。同样地,如今在街头找到一辆可用的共享单车的时间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回顾共享经济的发展历程可谓大起大落、高开低走,“最疯狂的试错”形容也不为过。虽然人口基数大使得使用权的共享具有效率并得到资本的培育,但资本同时也让这个行业变得浮躁,创业者过于追求快速盈利和变现,忽视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导致行业迅速衰落。当资本撤离后,消费者往往成为承担者,面对无法退还的押金、街头破损堵塞的共享单车等问题。更令人讽刺的是,一些创业者在复盘共享经济的兴衰时试图从国人素质角度寻找原因,认为国人的素质是最大成本。这种颠倒的逻辑与假装外国人快速退押金的故事一样,都为共享经济的失败提供了借口——在创业浪潮中消费者始终是支撑估值的流量而非真正的服务对象。当共享经济的泡沫破灭后,创业者需要正视问题并认清现实:依靠资本收割流量、薅消费者羊毛赚快钱的模式已行不通。接下来他们应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挑战这也许是在共享经济泡沫过后最不坏的结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