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为何仍然需要深入挖掘《三字经》的深层含义
钱文忠教授有独到的见解。
《三字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作为传统社会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三字经》在广大民众中流传甚广。我们真的理解它的内涵了吗?
以《三字经》开篇的四句为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易懂,但其背后却蕴深厚的儒家思想。
关于其中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并非所有儒家大师都认同。儒家关于人性的看法存在多种学说,包括性善、性恶以及性有善有恶等不同的观点。例如,孔子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并未绝对断言人性本善。而孟子则倾向于“性善论”。《三字经》在表述时可能未能准确把握孟子的真实思想,或者基于自己的理解将“性(向或趋)善说”推向了绝对化的境地。这一表述深入人心,但实际上可能存在一些误解。这也正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挖掘《三字经》深层含义的原因。
由于《三字经》作为童蒙读物的普及性,“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念虽然在儒家思想中并不存在,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美籍华裔学者张灏教授在其著作中详细论述了西方传统中的人性观念与东方传统的差异。在东方,由于普遍相信或认为人性本善,因此倾向于通过特殊的教育方式使人人都成为圣人。一旦找到了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就会无条件地赋予其权力而忽视法制的重要性。幸运的是,《三字经》接下来的两句“性相近,习相远”出自儒家经典《论语》,这两句可能更适合作为《三字经》的开头。这一思想体现了《三字经》虽然简短但含义深刻的特点。
顾静先生也曾指出:“《三字经》以其独特的三字一句的形式和简明扼要的内容让人们易于记忆和诵读。它在短小篇幅中涵盖了传统社会的各种常识,并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通过《三字经》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传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认同。”在今天我们重新探索《三字经》,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教育价值,并期望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引导现代社会的教育和发展。
